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方法(3篇)

2023年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方法(3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6-08 18:20:04 推荐访问: 202 2020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2023年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方法(3篇),供大家参考。

20232023年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方法(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篇一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学生也是在目标框架内去积累、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的。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因为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在上课之前,我们很少有老师考虑:教学这一课,我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有什么发展、变化等等。不少老师平时备课的程序是很奇怪的,他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跟教材“见上一面”,而且是匆匆的。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
更有很多时候,教学目标就是照抄《教师用书》,因为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展示给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欣赏语言的,设计时着力于课堂语言的优美、有诗意;
喜欢思维的,把精力放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
关注生成的,注意力集中于意外生成,等等。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就使教学目标失去了导向、激励、考查功能。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就越远。南辕北辙的错误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鲜见。

我这样说,有老师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小题大做。不就是教学目标吗?《教师用书》上现成的,专家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有必要作一个话题来说嘛。是的,《教师用书》上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那是专家解读教材后确定的目标,是仅供参考的,我们说再漂亮的衣服也要看穿在什么人身上,得体的才是好的。我们反对“教教材”,更反对“教教参”,教师应静下心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你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为你的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南”,而不是一种摆设。教学目标不光要写在纸上,还要写进心里,只有在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才可能是最高效的。

所以,今年7月13日-14日,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辽宁省大连召开了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找准年段目标,力求教有特色”。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

这一点,我感觉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上尤为明显,听低年级的课,我们常感到“低段教学高段化”,低年级向中年级靠。教学中,识字、写字没有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忽视 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
课堂上教师没有目标意识、学段意识,阅读教学花很多精力进行频繁的问答,理解课文内容,而用在识字、学词、写字上的时间很少,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上的时间很少,没有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
教什么,不教什么;
重形式,轻实效,该读该写的字词落实不到位,不该落实的句义、课文品读却在艰难进行,真是“种了别人的田,慌了自家的园”。

举个例子:二年级有篇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我们老师是怎么组织第二课时教学的呢?第一步,由复习词语引入;
第二步,自由读课文,找找课文是怎么描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
第三步,自由读2-6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是写小男孩救小鱼的?第四步,回顾全文;
第五步,思想教育:谁是爱心大使。在第二到第四步里有这样的环节或引导语:

1、“困”在字典中有三个意项,应选哪一个?

2、谁能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成百上千)。(此问,意在结合中、高段阅读教学任务,提前渗透概括能力的训练。)我们班有三十几个同学,能说“成百上千”吗?那么我们学校呢?你在那儿看到过“成百上千”的人?

3、理解“蒸”:你觉得小鱼可怜吗?你同情他们吗?来,我们一齐用“同情”的语气来读。

4、出示句子进行比较,这一设计意在提前渗透“文章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关注表达形式。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从“走得慢”,“用力”中体会到更多,难度太大,要求偏高。

5、看看谁是我们班的“爱心大使”。

6、课件出示多个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整个课堂结构、模式,高段语文教师似曾相识,一般说来,实施这样一个过程,如果要做得充分的话,得要两课时,而我们教师用的是一课时,这一课时,学生从课堂上能获得什么呢?除了小鱼可怜,除了小男孩有爱心,还能有什么?学生的朗读没有看到提高,该积累的规范语言没有积累,至于花大力气重点品读训练的句子,一旦走出课堂,学生也没有什么印象。也许有人会说,课堂讨论问题的本身,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当然,但是如果语文课只留下思维训练,那还叫语文课吗?天长日久,这些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几节课,而是语文素养。

再如《我多想去看看》,执教老师对学段目标、重点很明确,前25分钟左右,都在进行字词教学,抓得很好,但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老师仍提出了中、高学段才常提的“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等问题,没有把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读书上,用在语言的积累上。

小学低段教材中主体内容(拼音除外)是两类课文——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教材编者将这两类课文交替编排,其宗旨就是为了增强字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小学生在规范的书面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随着语境的变化进行立体识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小学低段孩子来说,课文中的语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适合儿童现实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这种语言学生多数一读便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
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日常语言(如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人物对话等),这种语言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也会学懂。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所以,教师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管是教授哪类课文,都必须紧紧扣住识字写字和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语感,大 量积累语言材料这个重点不放松;
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地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绝不能马虎,绝不能忽视或偏离。

崔峦老师在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就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绝不能马虎。‘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点不重,后患无穷’。重点不重就会严重地导致出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严重情况。现在高考就规定作文卷错一字扣一分。”这就是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

关于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的原因,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这样认为: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语文课程内容是零散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语文课应该教授哪些必要的知识、哪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并不明晰。小语会崔峦认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各年段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像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默读等教学内容,应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其教学内容和要求在不同年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例如,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培养识字兴趣,做到读准确、写正确,达到识字写字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则要运用在低年级学到的识字、写字方法,自主识字,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加强对易错、易混字词的比较与辨析。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识字、写字的速度与质量。又如,阅读教学,低年级侧重训练朗读,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声音响亮;
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加强朗读,学习默读,掌握多种理解词句的方法;
读一段文字,能抓住主要内容。高年级要求做到言、意、法兼得。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

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

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

三个一样是: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
目标设定都很随意,有跟着感觉走的味道;
第三个一样是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教学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
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经历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品读,这无 疑是第二课时。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或“越位”,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应该在第一课时落实的目标却没有落实。这就使得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给一线老师带来了诸多的误导与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因为观摩、展示课上,“名师们”就是这样上的;
第一课时不能这样上,这样上了,那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因为家常课不会这样上)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溜出跑道,各跑各的。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没有目标意识,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所致。

我以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从我们的家常课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
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旁落或匆匆走个过场。

记得有一次到区里面听课,下课后听到这么一段对话:(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执教的老师,一个是那个班的任课老师)

“×老师,你好,我是刚才和你一起学习的那些孩子的语文老师,你执教的《月光曲》像月光一样的美。”

“谢谢!”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 “请讲”

“这篇课文,你就这样教完了吗?” “哦„„不是的。”

“那你觉得我第二课时该带孩子们学点什么?怎么做呢?” “这个„„”

“你觉得,你的教学设计科学吗?课时容量合理吗?”

“今天是公开课,所以我把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了。至于字词啊,段落啊,我就没有安排。” “你把肉心都吃了,我怎么办呀?”

“不好意思,打乱了你的教学,其实„„其实平时我也不这样上!”

听听,“平时我也不这样上!”那么现时“为什么这样上?”如果平时那样上是给学生看,是为了学生,那么“现时”这样上是为了给谁看?是为了谁?

我们说,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一项项目标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联系,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也常常油水分离,于是就出现目标多、花时多 而效率低的情况。对此,如何解决?我认为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整合重点目标。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是“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那么,如何整合重点目标呢?基本思路是:第一步,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课文的特点,拟定若干教学目标;
第二步,在若干目标中选定一个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重点目标;
第三步,将其他目标渗透在重点目标中协同达成。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老师们在备课时往往拟定以下几个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沉的爱;

4、学习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些目标,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把1、2、3、4整合为一个重点目标:“学习作者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子之爱。”教学时,可以把品味人物描写作为重点,在“品”的过程中,必然要朗读,必然要抓重点句,必然会品出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这样教,牵一发动全身,重点突出,主线分明,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读与写有机结合,学生将终生受益。

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确定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这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下工夫。

确定重点目标,有以下四个依据:一是课标拟定的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二是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意图一般体现在单元提示、文中引导(泡泡)、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之中。三是课文的特点。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教材内容之中。教师要深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文本突出的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四是学生的实际。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但不可过分强调学生实际而把课标拟定的学段目标丢在一边。

教学目标模糊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正确理解,“目标设定随意,有跟着感觉走的味道”。

大家知道,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这就给设计教学时的目标制定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根据班级学情,规范地制定与叙写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目标的确定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表述形式杂乱,盲目套用,随意性大;
表述内容宽泛,语文本体性不足,抽象概括有余,缺少准确性。以语文版第九册《西风胡杨》教学目标为例,大致就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5个生字。

2、掌握“坚韧、炙热、摧肝裂胆、蒸熬、祈求”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4、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胡杨、塔里木、罗布泊、西域等有 关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二种: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
掌握“坚韧、炙热、摧肝裂胆、蒸熬、祈求”等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
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3、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种: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小组合作,搜集有关胡杨、塔里木、罗 布泊、西域等有关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2、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除了以上所列的几种表述形式以外,有的教师还将课时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类依次分列。另外,“教学目标”的称呼也比较繁杂,有的称为“学习目标”,有的称为“教学目标”,有的称为“教学要求”,有的称为“预设目标”等等。更有甚者,有个别喜欢标新立异的教师,则将“教学目标”更名为“设计理念”,用一个语段的形式表述;
也有部分教师的设计,教学目标只字不写,开门见山就开始阐述“教学过程”。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目标如此不清不明,将大大削弱和影响课时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当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必然使教学随意性增大,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到底怎样才是规范的,是新课程提倡和要求的?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课程目标” 的三个维度的划分领域套用在“课时教学目标”上。实际上有些课时教学是纯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很难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再说,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本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能人为地割裂成三大块。有的可能以知识与能力为主,有的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传授,有的则重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的则融合了两个或三个维度,呈综合态势,是很难截然分离的,对于一课的教学而言,根据课程目标体系的阶段安排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特点,其目标有可能是单维的、两维的,也有可能是三维的。因此,不能不顾课程目标体系与教材特点,面面俱到,把“三个维度”当作模式来硬套。而应有所侧重,一切从课时教学内容及其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很明显,上述列举的第一种课时目标是不规范的,具体有五:其一,这位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重并举,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当成三个目标,这是错误的。其二,目标中的三个目标彼此纠缠。“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应该含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知识和技能目标”中的“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则含有第二维“方法”与第三维“情感”的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亦包括“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三维目标”混为一体,相互纠缠。其根本原因是教师采用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分开陈述的形式来设计与表述的缘故。其三,上述案例课时目标的叙写主体不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应该是学生,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随意转换主体,比如“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胡杨、塔里木、罗布泊、西域等有关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上述表述方式均以教师为主体。其四,上述案例教学目标的叙写缺少“默写、说出、列举、辨认、辨别、认读、复述、理解、体会”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可检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其五,虽然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在目标定位上,要有重点,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班级都应该各有侧重,不需要每一节课都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即使有,也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并且,要简单,不能繁杂。第三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将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分开表述,先有基础,后有发展,目标分类是清晰的。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该明确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遗憾的是此目标没有具体的表述。

这样的错误不仅我们普通老师会犯,就连代表各省参赛的名师也会犯。

在南昌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崔峦老师指出:(在这次活动中)有的老师,或者说更多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教师挖了坑,引着学生往里跳;
教师说前半句,引着学生答后半句,也就是被批评的一堂课80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出现在相当多的课上,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强势了,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了。这种现象为什么 在课程改革进入第9个年头,还这么严重呢?这也与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有关。

以下摘录的是在第七届阅读教学大赛上部分参赛老师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胡杨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湖南·刘亚雄·《西风胡杨》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吉林·孙世梅·《秋天的怀念》

◆体会留心观察事物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广西·钟惠《花·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黑龙江·刘佳琦·《掌声》

这些教学目标反映了一些教师的学生观的陈旧,或者说对目标表述的不重视——不愿意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愿意放弃教师权威的地位。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描述的是:通过教学,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陈述的主语是“学生”,如果我们将“学生”这个主语补充到以上的教学目标上,这些教学目标都成了病句。以上的这些教学目标的主语,只能是“教师”。一心只想着教师自己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如何教,而不是如何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不是“强势”是什么?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我们教学要追求的结果是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

再看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的表述

人教社的编辑老师们辛勤工作,不断改革,使《教师教学用书》越编越好,成为广大教师实施教学的良师益友。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是起示范作用的,从总体上来说,准确、精当,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应该说,目标1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而具体地提出了这一课识字写字的目标,表述恰当有个性,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2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目标3和目标4呢?虽然准确,但是说得很笼统,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就比较差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确要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理解”和“体会”都是内隐性行为动词,只有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才能知道,才能检测,才能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到位了、体会到位了。而且这样表述目标几乎是万能的,在阅读教学中,哪一课都可以用得上。都可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这一课课后习题2是:“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只要学生能说出答案,不是就知道了他是不是理解了课文内容,是不是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一条目标不妨改为:

◆ 能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如果再加上方法和过程目标,还可以表述为:

◆ 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同样道理,目标4也可以改为:

◆ 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测、可评,具有可操作性。

像这样的目标,在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里还有。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的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我列举这些是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明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存在的问题。虽与目标意识不强有关,与语文意识不强有关,但也与《教师教学用书》的现状有关。

那么,如何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陈述主体必须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应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与结果,不能是教师的行为。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陈述:1.学习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
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培养”、“组织”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2.陈述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的。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情感目标中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不如说“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后者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朗读”、“读出”等。而前者所用的词语“体会”、“感悟”则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的。

3.“三维”目标必须体现融合,层次清楚。

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些”、“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 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主目标就是“抓住黄河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4.必须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

例如:阅读教学中“解词”这个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是“了解”;
在第二学段定位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的是“理解”、是“体会作用”;
第三学段定位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出的是“推想”、是“体会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还要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因此,我们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要相结合,对课程目标要有长远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但是这个旅程,这种通道与图景必须与旅游的终点目标相一致,否则用时越多,花力越大,离目标越远。同样,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可根据需要,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适时调整与纳入,但这种调整与纳入必须是“语文的”,必须是文本的。如教学《鹬蚌相争》,两位老师遭遇了相同的问题“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因其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教师甲认为这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好时机,于是抛开原计划,让学生围绕疑问,展开讨论“鹬与蚌到底能不能说话”。十多分钟后得出两种结论:赞同的认为课文真的有问题,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能说话;
反对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再说这是一篇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巴吧就不能说话吧。教师乙也把它当成生成课程资源的好时机,当他看到这个问题在全班引起反响时,不是引导学生讨论“鹬与蚌到底能不能说话”,而是轻轻一点“同学们,鹬和蚌虽然嘴不能说,但它们心可以想啊,大家看看它们心里会怎么想呢,它们这样想的结果会怎样”,刚刚偏向的航船又被教者拨上了航道。新课程提倡生成,但这种生成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必须是“语文方面的”,必须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学习,那种游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是不可取的,而抓住这种生成进行目标放大更是不规范的。

当然,规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绝对的规范最终都会导致机械与僵死。我们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尽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对规范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功能。

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篇二

如何确定教学目

河北省承德县三沟初中李淑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它既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没有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确定目标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结合我听的这两节课以及在暑假期间进行的国培计划培训来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们要明确设计教学目标应该考虑的因素。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应该达到的能力,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是设计教学目标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符合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我们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设计的目不可过于笼统、模糊,要具体、明确,具体到可以检测的程度。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如果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如果改为“能复述课文大意”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合理使用描述各方面目标的常用行为动词。再如,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对于一个新学的内容,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定目标,例如在英语中讲解动词be的过去式,我们可以按照“在具体语境中识别、理解、运用”等目标来掌握它,这种循序渐进地方法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另外,层次要清晰,简明扼要,不要太长,好听好记。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注意,可默记,可生读,切记一带而过。并且,老师要引导学生追求目标,如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等。

总之,我们每上一节课之前都应该深思:“这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确定呢?”这是我们在上课前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所采取的教学行为才能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篇三

校本培训材料

时间:2012-9-20

内容: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教学目标能否定准能真正体现一位教师专业水准。教学目标的确定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朦胧阶段。这个时候根本不重视目标,备课上虽然把教学目标写得很全面,那也是参考人家的目标,考虑的中心是知识,大脑中根本没有学生的存在,无从谈起目标的针对性,上课情况可想而知;
进步阶段。已经重视教学目标,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是这时候真正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备课时也能综合考虑知识和学生的学情;
成熟阶段。在确立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学习目标更接近学情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我校大力提倡“堂堂有目标,堂堂有效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六年级升学考试均分达到全县第13名以上,七八年级调研考试均分达到全县第12名以上,九年级调升学试均分达到全县第8名以上的奋斗目标,更应该做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研究。确定好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一、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教学目标分析与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师应该做什么,或者通过该课教给学生什么。然而在实践中,在目标编写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对象的错误定位,常常将学习目标描述为教师应做什么或是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设计的描述,如在语文教学中:“给出特定的词句,让学生说一段话,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上述两个目标都是描述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拟采取什么方法或活动,而不是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目标既无法达到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也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编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正确定位目标对象,这也是之所以有人提出用“学习目标”来代替“教学目标”的原因。

二、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在学习目标的编写上,一般要求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或学习的策略。但经常有很多教师常常用一些很笼统的、模糊的术语来描述学生具体学习目标。特别是在情感学习目标的表述上,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在知识目标的描述上,一些教师常常用“学习„„”,“掌握„„”等行为术语描述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新单词moon,star,sun,earth„„, 扩大学生词汇量,为自主学习和阅读奠定基础”;
在技能的描述方面,常常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能灵活运用„„” 等术语。描述具体的技能目标,如:“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
在情感目标的描述上,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由于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因此,在不同的课时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目标要求应有所不同。上述目标描述使我们无法确定在一堂课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理解、模仿还是简单运用或是综合运用?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对当前的学习主题表现出了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认知类、技能类或情感态度类学习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层次应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也不一样。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重点不明,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是脱离目标进行评价。

三、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允许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在智能。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能力和天赋是不同的,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区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基本的学习内容,哪些是加深或扩展的学习内容,提出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而不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达到同一学习目标。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在理念上都能认识到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表现在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只有单一目标,不同能力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进度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

此外,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目标也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一节课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基本相同,目标设计上缺乏层次性,在这样目标设计导引下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评价设计同样难以呈现丰富性、多样性,难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不能真正落实“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一些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设计“学生能够„„”“多数学生能够„„”“个别学生能够„„”这样的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门艺术,在大力倡导“有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定好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