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逻辑和实现进路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逻辑和实现进路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14 15:00:05 推荐访问: 助推 助推PPT 职业教育

杨名刚

( 韶关学院 新兴产业研究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乡村产业振兴是职业教育的广阔舞台,职业教育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产业振兴与职业教育价值互嵌。从实质上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就是推动包括人才、技术、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实现乡村资源重组和再造的过程。作为培育乡村人才、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孵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职业教育具有人力之母、智力之本和孵化之源等多重属性,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智力资源和动力支撑。但乡村产业振兴与职业教育的价值互嵌只是理论,并非现实。现实中,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仍然存在多重困境与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探讨。

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支撑靠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通过其功能外化表征的教育服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并影响着乡村产业的振兴”[1](12),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助推乡村产业崛起和振兴。

(一)人才支撑价值:职业教育是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

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种资源和要素在乡村产业振兴的活动中,人才是最具创新的力量,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而发展又为人才培养与再造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支撑。随着农村城镇化,受城镇资本、教育、医疗、就业等各种客观资源要素的吸引,大量乡村劳动力涌向城镇,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乡村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视野较开阔、能力较强、技能较好的乡贤也流向了城镇,致使乡村熟练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日益丧失。

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以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人才的培养起到最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2](13)。一是通过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特别是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以及回村发展的农民工等人群的培养,为农村产业振兴造就出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职业经理,比如,农业公司经理、农业合作社带头人,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农人”。二是利用职业院校平台,系统性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赋能农民,培育出大批以家庭农场主、专业种养大户、传统手工艺者为代表的“土专家”“田秀才”,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技农人”。三是依托职业教育人才齐聚平台,为乡村培育现代农业研发团队和人才;
依托人才政策平台,为乡村培养高层次技术推广人才和应用人才;
依托人才帮扶计划平台,为乡村培养一批科技特派员、科技副镇长、农业科技站长,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农人”。“据教育部《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统计,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为现代农业产业培养毕业生17万人,为中国制造业打造新生代工匠51万人,为现代服务业培养急需人才246万人,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不可替代。”[2](14)

(二)技术支撑价值:职业教育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智力资源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水平、高效益农业产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的潜在因素而非现实因素。具体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要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促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素相结合,而科技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劳动者技能化的过程。但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因社会分工的细化,劳动者的技能化已无法在劳动中实现,必须借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现代教育来实现。作为与乡村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它促使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科技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智力资源。一是职业教育系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资源与基础,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诸如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技术服务,不断提升乡村产业人才素质。“农村职业教育制约着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而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3]二是乡村产业振兴,体制机制是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促进乡村技术服务系统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有助于疏通技术创新发展渠道,促进不同行为主体间的有序参与发展。三是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展开技术联合攻关,形成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技术综合体,激发要素主体活力,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三)平台支撑价值:职业教育是农业产业孵化的重要载体,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资源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既要发展壮大原有产业,还要孵化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持续的动能。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技术的高地,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通过政产学研金合作,搭建政府、产业、高校、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孵化,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一是通过搭建精英人才聚集平台,使之成为吸引产业人才的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改变人才和产业疏离状况,增强产业的组合价值和集聚效应。二是通过创建知识技术智库,如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众创空间、创新孵化联盟等,将思想解放、技术创新、创业指导等功能注入平台,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乡村产业更新换代,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孵化生态,使之成为产业孵化的技术高地。三是通过建立校地合作政策研究平台,建立乡村产业孵化政策反馈机制,集中便捷地收集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信息,使平台成为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载体,促进政府、职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四是通过建立合作运营平台,激活市场、企业、要素、政策、组织等元素,吸引优质资本关注乡村产业,并以此调动各类资源活动于乡村经济社会,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虽然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理论上的逻辑必然,但必然未必实然。现实中,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仍然存在多重困境与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助推价值与效能的有效发挥。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影响整体支撑效力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许多技能人才,为“三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仍不足,影响整体支撑效力发挥。一是从个体看,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影响还很深。比如,现实中,大多数家庭和学生升学的优选意向是高中之后考大学,鲜有人看好中等职业教育,认为读中职“没有出息”,似乎只有成绩不好、 “没出息”的孩子才会选择中职。二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仍有偏见,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仍处在社会边缘。“轻农村、轻职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意识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显示度还很有限。三是政府层面,目前政府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设施、设备、师资、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普遍低于普通学校。同时,职业学校学生在择业、升学以及考公务员等方面,其学历与能力存在诸多政策性限制和歧视[4]。

(二)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失衡,人才和技术供给受限

受交通信息、生活交流、招生就业、师资流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质量较高、层次较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在城市而不是乡村。“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为例,10所学校中只有1所学校的区域是在乡镇,占比仅为 10%。”[5]造成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失衡性矛盾,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和平台是乡村,人才必须主要活动在乡村,但布局在城市的职业院校会导致培养的人才多来源于城市,或多面向城市流动,受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本来就弱势的乡村地区,其教育、资金、人力等都受到再次挤压和挑战,造成人才培养不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局面。二是远离乡村的职业院校,自然导致乡村产业技术供给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大幅增加,降低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效率和能力,即使是乡村产业所需的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也会受影响。三是远离乡村的职业院校不便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展开技术知识培训,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知识培训的力度,造成劳动力供给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失衡性矛盾。

(三)“产教”分离,影响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产业,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指针和鲜明特征。作为与乡村产业振兴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理应坚持乡村产业市场需求导向,在办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确保教育与乡村产业间的结合效果与匹配度。但实际上,作为技术供给方的职业教育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又间接拉远了与乡村产业振兴愿景间的距离,使得产教之间呈彼此分离之状态”[1](12)。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布局与乡村产业结构对接契合度不高,专业特色和优势不足,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协调不充分。比如,种养类专业设置,目前主要还是突出传统农作物种植知识技术,或是畜禽水产养殖知识技术,与现代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接不及时;
旅游服务类的专业设置,主要突出酒店管理知识,或是旅游服务技能,与现代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对接不协调;
财经商贸类专业设置,主要突出工商管理、工业会计、市场营销,与“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对接不一致。“造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6]二是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多突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黑板种田”“实验室养鱼”较为普遍,致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度不高。要知道,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造成学生职业践履能力不强。三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突出教学,少要求科研,科研多是教师个人兴趣,导致科研热情整体不高。大多数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政府纵向研究计划,科研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乡村实际发展需求,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弱。项目研究经费主要为纵向财政经费,来源单一,科研经费、研究场地、实验设备等严重不足。科研考核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缺乏科研激励机制,科研动力不足,科技成果少。研究与应用的融通机制不畅,产学研政金多主体沟通不充分,协调不到位,难以实现各主体间的利益最大化,致使科技成果转化少,产学研对接能力弱,羸弱的产学研对接能力对乡村产业发展难以起到较好的智力支撑作用。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实质也是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间逐步融合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面对困境与问题,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职业教育活力,为农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提升认知,促进职业教育充分全面发展

第一,对个体而言,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认知,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纠正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落后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从思想深处做好自我调整,选择最适合自身成才的路径,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协调,做职业教育的明白人和支持者。第二,对社会而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端正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树立重视和弘扬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正能量,扭转职业教育受歧视的局面。第三,对国家而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在提升人才个体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大力加强顶层设计和安排,做好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布局和定位,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重视与支持,让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二)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丰富乡村人才和技术供给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职业教育资源,构筑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增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资办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增强教育资源的竞争力,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通过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优化结构,丰富乡村产业人才供给,降低人力资本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

第二,积极探索推进“政府+企业+学校+新型农民”的职业教育模式,畅通人才培育渠道,让社会各界、市场机制都能够参与其中,使校本型育人模式、“学位教育+职业能力”育人模式、“企业家育人+业务指导”育人模式硕果累累[7]。通过“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优势学科)”培养模式,为乡村培育现代农业研发团队和人才。通过“示范人才+应用团队+技术服务”培养模式,为乡村培养高层次技术推广人才和应用人才。通过“上派下挂+刚柔并进+技管双下”培养方式,为乡村培养一批科技特派员、科技副镇长、农业科技站长。

第三,加大资源调配力度,将新型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加快促进“送教下乡”“送教到乡”的全面落实,通过创建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农民讲习所等人才培训模式,将培训的环节与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现场指导农民参与实践,丰富农民专业技术知识,或者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培训,使农民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机和其他渠道在家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还能接受在线咨询或回答问题。

(三)构建“产教”融合的职教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崛起和振兴

第一,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设置,打造学科专业集群,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技能供给。乡村振兴产业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和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应在深入细致的“三农”调研基础上,对学科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做好配套性改革,打造学科专业集群,使专业教学内容和乡村产业振兴岗位需求同步更新,实现供需平衡。改革种养类专业设置,组织相应的学科力量,积极参与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改革旅游服务类专业设置,充分整合现代休闲、观光、体验、康养农业等学科资源,积极参与现代农旅、文旅融合工程建设。适应农业大数据应用发展需要,推进实施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人才培养。

第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与实践锻炼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制定农村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因材施教进行课程设定,开展人才评价与认定工作。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创新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方式。启动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开设涉农专业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相关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三,以应用能力建设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项目能力建设,主动联合农科院所等科研机构,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指导服务团队,主动发掘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科技要素,强化科技支撑乡村的条件建设和项目工程建设,贴近乡村,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拓展项目渠道来源。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经费以及农业重点专项经费建设,丰富项目经费来源。创新科研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建设评价机制,在职称评聘、年度工作考核、重点岗位建设等方面把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作为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优化激励政策,丰富物资奖励措施,激发前进动力,促进科研要素自觉发力于乡村产业振兴主战场。构建科技特派员、教授博士工作站服务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学研对接实力,促进乡村产业崛起和振兴。

猜你喜欢人才职业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