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养育孩子,,不仅是“养”,更多是“育”

养育孩子,,不仅是“养”,更多是“育”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8:45:04 推荐访问: 仅是 养育 养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远方

【人物名片】

韦钰,中国首批工程院院士,曾任东南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家长历来重视早期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尽人皆知的口号,但是怎样才算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有些家长甚至以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幼儿园孩子学习小学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指出,这是非常错误的。她说,只有了解孩子脑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才能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最好,是某些功能的最佳发展期,但同时也最容易受伤

笔者:为什么您强调早期教育需要科学的指引?

韦钰:近几十年,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汇集在一起,得出一个一致性的结论——人类的早期经历对人的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以及大脑组织结构和神经生化递质具有独特而巨大的影响。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出生后就对颜色有反应,不到1岁就能理解语言、辨认物体、识别面部。在出生后最初的30个月里,其大脑重量会从成人的四分之一快速增加到成人的四分之三,且重要的感知、语言和适应性的发展关键期都處在这个时间段。就是说,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早期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最好,是某些功能的最佳发展期,但同时也最容易受伤,所以早期教育必须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很可能伤害孩子。比如,让幼儿园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就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科学研究证明,孩子5岁前,你让他死记硬背,他暂时记住了,但很快就会忘掉,并在上学后增加厌学风险。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纯粹是给孩子增加压力。早期学习靠的不是记忆,而是环境。一个家庭里,爸爸讲英文,妈妈讲中文,孩子很快既会讲中文又会讲英文。他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观察、模仿和交流。

笔者:那么,从脑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家长应该如何养育幼儿呢?

韦钰:幼儿,在中国指0~6岁的孩子。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注意8个方面:

1.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食品和环境的安全,这也是传统教育关注的领域;

2.建立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

3.做细心负责、积极互动的养育者;

4.给孩子良好的互动的语言环境,就是让孩子听话、懂话和说话;

5.提供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就是让孩子有模仿对象和探究对象;

6.避免早期的情感忽视和暴力伤害;

7.增加孩子与同伴的社会性交流;

8.孩子早期发展如有异常,要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正。

针对以上8个方面,我给家长们提3点重要建议:

1.孩子和养育者之间要有温暖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孩子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一定要避免对孩子的早期忽视和虐待,包括让孩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养育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早期教育尤其需要家长及时的反应和带有情感的互动,忽视、冷漠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儿时的情绪性创伤,不仅影响一生发展,还会发生代际传递

笔者: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请您从专业角度,给家长科普一下养育孩子的重点是什么。

韦钰:养育孩子,不仅是“养”,更多是“育”。

通常,家长都很关心孩子成长所需的物质保障,却不知孩子从出生后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除物质保障外,孩子更需要建立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享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支持大脑发育,为其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早期教育尤其需要家长及时的反应和带有情感的互动,忽视、冷漠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儿时的情绪性创伤,不仅影响一生发展,还会发生代际传递,将不利因素遗传给后代。有数据表明,留守儿童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原因就是他们在儿时遭遇了情绪性创伤。

就是说,家庭的教养环境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学校,家庭的教养环境对孩子影响深远,不可替代。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是这样的:家里宁静而整洁;
养育者和孩子有往返的互动行为,能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养育者参与和支持孩子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能在有实物的环境中和孩子游戏,游戏时要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等,并尽量让孩子接触物体。

孩子是通过互动来学习的。孩子在认识周围世界时不断建构大脑,形成镜像神经元系统,并发展出自己的情感类型。这是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没有互动,孩子就不能有效学习。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外语,买了很多音频、视频资料让孩子听和看,效果欠佳,就是因为对孩子来说,学习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孩子互动时,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反应,了解孩子的愿望。孩子反应微弱时,家长要耐心地持续关注,才能正确觉察。比如,搭积木时,孩子把家长帮助搭好的积木一把推倒,自己搭却怎么也搭不好。这时,家长不宜重新为孩子搭建,而应该引导孩子跟随自己重来,家长搭一块,让他也搭一块。

再比如,孩子喜欢用筷子敲桌子,家长不要呵斥制止,可以在桌上垫块布,由着孩子继续,之后再引导孩子敲鼓或敲其他适合的物品。

这里,我要提醒家长,不要忽视自己作为养育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地亲自养育孩子。因为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是其一生最强烈的感情。即使家长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养育孩子,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而不要把孩子交给别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让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陪伴他。

孩子的一生,一定有件事情,是他学得比别人快、做得比别人好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找到他的天赋,然后一辈子做这件事,这样孩子就会很幸福

笔者:作为神经信息工程前沿的专家,您一定深刻感受到了当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培养孩子,究竟是要培养孩子的什么呢?

韋钰:我认为,是要着重培养孩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味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而不着重培养孩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长大步入社会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因为AI机器人依据海量的知识储存和快速算法,将会取代许多工作。

只有经由实践升华而来的智慧与创新,才不可被替代,家长一定要尽早意识到这一点。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说,知识、理论会忘,但科学的方法、思维,以及人的奋斗精神长存。

如何培养孩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其决策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

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应以培养决策者为目标,特别是要培养建立在科学概念和模型上的直觉决策能力。

另外,社会情绪能力对人的行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决定人一生幸福的不是智商,而是社会情绪能力。同理心和执行功能,是社会情绪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从智力发展程度来说,青少年受刺激后的兴奋程度和成人已非常接近,其学习能力也很强,但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执行功能还未发展成熟,这就造成了不平衡。他们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给自身与社会都带来困扰。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迸发激情与力量的时期,也是步入社会、需要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与他人和社会协调共处的时期,同时还是精神疾病和反社会行为易发的时期。所以此阶段,家长要格外注意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防护。

笔者:有些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多元智能,唱歌跳舞,样样都能发展得很好。请问,这种认识正确吗?

韦钰:其实,这是误解,全能选手是很少的。

不过,孩子的一生中,一定有件事情,是他学得比别人快、做得比别人好的。就是说,同样做这件事,要达到同等水平,他会比别人省时省力,这就是他的天赋所在。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找到他的天赋,然后一辈子做这件事,这样孩子就会很幸福。

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完全是后天训练形成的。

学习能力是先天基因给出能力发展的框架,然后结合后天经验来启动和发展的。生在音乐世家的孩子,比生在不懂音乐家庭的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可能性更大,但不是每个音乐家的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任何结果都基于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当然不排除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概率极低。

笔者:很多家长为鼓励孩子勤奋学习,都会说“勤能补拙”这句话。您认为“勤能补拙”有道理吗?

韦钰:有一定道理。不过,勤能不能补拙,还要看勤到了哪个层次,勤奋的积累是否带来了突破,量变是否引起了质变。

和勤奋相比,方法更重要。好棋手的脑子里都有棋谱,下棋时脑子里已经建构了很多模型。专家看文章,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也是因为脑子里有模型。学习也如此。要想学习好,也要在脑海中建立模型。而在脑子里建立模型,就不是勤奋的问题了,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学习时,不要只强调“勤”,而要引导孩子找到并掌握一套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总之,“巧读书”永远胜过“死读书”。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养育大脑家长家长日常行为规范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我心中的好家长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11期)2020-02-01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启蒙(3-7岁)(2019年8期)2019-09-10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