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心病诊疗新模式*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心病诊疗新模式*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6 17:45:02 推荐访问: 中华 中华上下5000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中华上下5000年的读后感

周 慧 肖长江 夏相宜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指出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主导地位。五脏六腑皆可病,尤以心病为重。心病为中医的称法,西医多统称其为循环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成为二十一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中国的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推算至 2018 年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在某医院2015—2019年的疾病谱调查中发现,循环系统疾病位居首位[2]。一回顾性分析发现某三级医院近3年来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年龄有发病年轻化趋势,且住院患者病种以冠心病、高血压病所占比例较高[3]。心病在中医范围内包含心悸、胸痹、心衰、不寐等多种疾病,在西医中多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为主要类别。

肖长江教授是湖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培养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话疗”概念,并在其日常工作中加以运用,经过数年的推行,可见效益。他指出,现在对于心病的治疗多是指标不治本,当代疾病类型发生改变,相应的诊疗模式也应随改变。他认为现在心病多属“双心疾病”,双心疾病是指具有类似与不良情绪、心境相关的心血管躯体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情况[4]。除去心脏本身“器”之病变,还有心脏“神”之病变,它是伴随自身症状产生的,主要是对于平时心血管疾病应用了相关药物,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但已影响日常生活,四处求医,收效不佳的患者。肖教授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此时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干预,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肖教授对于心病的诊疗新模式的设想归纳如下。

肖教授对心病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除去对心进行调治,他认为心病还应从肝、脾、肾论治[5]。疾病本身并不严重,但加入了患者自身的理解与担忧,就可能发展为只服用心脏相关药物而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的状况,并且产生相关的焦虑忧虑等情绪,使得疾病更加难以好转。现在的心病多与情志相关,因此还需关注患者的情志调控[6]。《类经》有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而总统魂魄, 并赅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 思动于心则脾应, 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 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可见情志异常,多先伤心,诸病皆可“伤心”。

1.1 肝气升发 其志为怒情绪不佳者常气滞,元代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提到:“凡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 郁者, 滞而不痛之义”。肝主疏泄,可调畅一身气机,顺气则昌。肝气升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则气上,可使疾病更加难愈。顺应肝气升发之特性,可调畅全身气机,气机调和,可使情绪平和。心为君,肝为将,君将一心,诸事和合,肝心和合,身心愉悦[7]。

1.2 脾气主升 其志为思情绪不佳者常思虑过多,思则气结。脾气主升,可有升举内脏及“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作用。气结可使脾气上升功能减弱,使患者情绪更加低沉。思虑常与心神相关,思虑过度则可伤脾,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运化失常,心神失养;脾气虚弱,升举不足,内脏下垂,不思饮食。健脾益气,恢复脾之功用,健脾可养心。

1.3 肾气上升 其志为恐情绪不佳者可见其意志不坚定,肾主志,肾志不坚,则可见心境低落、悲观消极、精神不振、思维迟缓等抑郁表现[8]。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提到“心肾相交”之名,并提出“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肾气主升,肾阳鼓动肾阴,化生肾气上升,与心气交感互济,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中医提倡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常以心身同治。现在心病多需心神同治,天人合一,精气神贯通,气聚成形,形立神生。肖教授认为现在治疗心病不能只关注实质性的心即“心形”,也应关注“心神”。很多看心血管的患者检查结果并没有明显器质性的病变,但是仍觉胸闷、胸痛等不适,肖教授认为这不能认为患者是无病呻吟,他虽无器质性的病,但仍有心神上的病。若患者心脏器本身出现病变,应关注其物质上的缺失并补充;还应安养“心神”。

《灵枢·决气》有言: “两神相搏, 合而成形”,形是指人体的一切有形之体, 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心形”即为心的脏腑、心的经络、心的气血等,都受先后天的滋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此为神之总纲。《灵枢·本神》言: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为人体生命力的来源。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成一整体, 人的生理活动受到五脏的调控和支配, 而每一脏又有其对应的自身生理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可指“神志”“神明”,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可包含现在心病患者经常遇到的精神情绪问题。“形与神俱”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了“形”与“神”的完美状态。调神全形、形神兼养,“神”的调养尤为重要,善养生者,必要澄其心,以静其神,形神二者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9],这也指导了人们对于心病“心形”与“心神”的调理,心病需形神兼养,有学者将常用的3种方法归纳如下[10]:①坐忘入静,忘掉一切,可使心灵瞬间得以休养;②吐纳调适,心无旁骛,只闻呼吸;③全身放松, 或坐或卧或立,舒适内心。这也符合肖教授对现在心病的诊治的思想。

肖教授认为现在的人普遍信仰缺失,患得患失,这也是大夫在心病诊治中遇到的大部分患者的实际情况。笔者有幸跟随肖教授上门诊,笔者在门诊常常会遇到许多焦虑抑郁的患者,其中占比很大的原因有退休后因无其余兴趣爱好常无事可做使得自身情绪低沉,忧心一大家子包括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子女使得自己常常不能得到如愿的结果而性情急躁,在单位被别人打压长期不能顺利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产生早日退休逃离工作环境的逃避心态等。对于这类心病患者的诊疗,就不能按照以往常规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多为辅助治疗,最主要的是要打开他们的内心。类似于安慰剂效应,其前提为首先取得患者的信任,肖教授创造性的在心病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话疗”一法,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与就诊患者面对面以聊天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并建立信仰进而解决患者心中最急需解决的矛盾,打开患者封闭的心理,从而达到心病治疗的效果。肖教授推广《弟子规》、素食等优秀传统文化,他本人也从中受益戒掉了饮酒习惯及将自身的3级高血压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1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道中建立信仰体系《孝经》蕴含的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中指出孝乃天子使“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其中还描述了天子、诸侯、士大夫、百姓等在社会中应行使的“孝”,此非愚孝,形似分工的众人责任,更是众人可参考的为人准则。受制于“孝”,减少了古代“心病”的发生率。

孝道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现在不乏看到许多青年人因为情感纠纷、学业等问题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报道,这常常引得父母忧心。《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父母在,即需要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应使父母因自己损伤身体伤心,应对父母恭敬、孝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应当是一种自然、良好的状态,互相尊敬、理解,各自都将会有所依归,有所慰藉[11]。若父母关心理解子女,子女理解尊重父母,社会将少许多家庭悲剧,深陷其中的人常常会封闭情感,他们看似身体没有实质病变,实应属“心病”范畴。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儒家以德立说、依德行道,将修身之本归于“德”,而“德”之本归于“仁”,其“仁”之本归于“孝”。孟子认为,修身养性,为不断充实回归自己的善性,以此培养浩然之气,成就君子,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孝道。古人以修身为基础,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为。修身养性,即养心。古代贤人常常充当为达官贵人们解疑治其“心病”的角色,可见习得此套体系不仅可预防自身心病的产生,也可通过此套体系开解他人。肖长江教授此前嗜酒,有高血压病3级,因接触孝道文化后痛改前非,决定戒酒,因为传统文化的滋养,现通过戒酒及饮食控制、运动等法,减少了服用降压药的种类而且血压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2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学 中 养心“形与神俱”是中医学中对身心健康的一大概括性阐述,贯通中医学中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是古人健康追求的目标。而习得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修养身心,养心安神,可维护人身心健康,可以说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心理健康都耐于流传和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健护航。

“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陈白沙首提“心学”概念,后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始行。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心学”构建了基本体系,后世也多称为阳明心学。王阳明自己心学身体观[12]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为身之主宰”,这启发了后世对心病的治疗。

中医治心病强调“养心”,人的一切活动遵从心的安排,心明净则身康健。现在心病患者多为“双心疾病”,阳明心学可从心身的关系完美契合“双心”问题。心为人体的主宰,心病伤身,养心养身。“心学”强调内外合一,人的身心不可分割,在医学中心病必可见身病,治心病从内求。人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活,这对后续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心学”可以进行启迪作用,万物各有其用,每人的追求不同,其致知的真理也不同,但达到心身合一,形神兼具,效果同。肖教授受其影响,在门诊时多向“双心疾病”的患者传诉其思想,患者多会安静沉思,在复诊时告知其心态好转许多。

3.3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结合文化养心肖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为人的品行及道德理念,哲学常教人养心,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见精神内守,病无所入。洞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内心是充实、丰富的,即使患了心病,也属于药物治疗效果好的一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心坚守之意绝对不会“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当以文化养心防病,湖湘名老中医刘炳凡在其书中写的“治病必先治人,治人必先治思想”即为此理。

诸病皆可“伤心”,心病患者在内科系统中是一数量庞大的群体。笔者跟诊肖教授时发现,就诊过程中能与肖教授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患者常常心态较好,而且后续疗效很好;一来心态低沉抑郁的,肖教授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起患者兴趣的敲门砖,他常劝导此类患者多多接受文化的滋养,以文化养心,与药物共同作用。此心病非只需药物所能治愈。在一项医院进行的调查发现[13],在病房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减少医患矛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率,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肖教授开展话疗10余年,他不只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患者向往美好、建立信仰改变自身心态,也同时宣教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日常运动等与生活相关的事宜。肖教授将这种模式推行了数十年,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终于确定这种诊疗方式在心病治疗中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胡大一教授也认可话疗的作用[14],认为话疗法甚至比药片更重要。这使医者对当前的心病诊疗模式更加充满了信心。

医学近处是人文,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的健康离不开心形与心神的统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话疗,文化养心,可以将药物治疗的心形与心神养护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达到形神同养的效果。心药不一定是实在的药物,令人心情愉快的美好事物都可以是心药,话疗尤是。现代心病疾病谱改变,更倾向于“双心疾病”,保持心情愉快尤为重要。肖教授的心病诊疗模式完全涵盖以上方面,笔者将以此为基础,继续完善此心病诊疗模式,并将此以供参考。

猜你喜欢心病心神养心养生与养心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夏至重养心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夏至养心喝“三茶”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11-30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国画家(2021年5期)2021-11-18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关注孩子的“心病”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古人医心病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小朋友绘画作品展作文世界(小学版)(2017年8期)2017-09-07修身首先在『养心』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西红柿的心病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