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3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3篇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13篇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1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 “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2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 “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3

静静地品读于漪先生《教育的姿态》,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4

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姿态,一朵云有一朵云的姿态,教育也应该有教育的姿态!从教16个年头的我,常常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近段时间,用心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好像看见了标杆,明确了方向,释然了许久以来的困惑。

首先,我认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态。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水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也是,是我们必不可少又无处不在的所需,如果维持生命离不开水,那让生命有尊严有质量的存在,就离不开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态做教育,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宽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

而且,书中于漪老师在谈及课堂教学时,经常说“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谈到教师的知识储备,她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把“一桶水”发展为“长流水”;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她非常喜欢用“滴灌”这个词,“滴灌学生的心灵”,“滴灌学生的智性和德性”,类似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也好,演讲中也好,总是经常出现的,也还离不开一个“水”字。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语文思想,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水动而波兴,感天地之气息,动于中而形于外,遂至荡漾迭推,绵延广被。

水是至纯的,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拒绝添加剂。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惟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变得温润美丽。在我看来,于漪老师的教育观,其实说到底就两个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

其次,我认为教育还应该有山的姿态。“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促进每个生命的良性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坚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坚,孜孜以成华。”当我们以山的姿态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润平和,成熟而不轻浮,沉静而睿智。有内涵的教育也应该是一座山,每个教育者都应以丰厚的山间营养,润泽美玉,用如山的爱,如山的步伐,实践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业,并以思考者的姿态屹立,信道守诚!

再者,我认为教育更应该有根的姿态。在“寻找教师之根”一节中于老指出“回顾教育历史,常有这样的图景浮现眼前:一群身无分文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悲天悯人,为苍生造福,令人感动。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与豪气。历史启示今天,肩负重任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我认为,凝聚彰显在教师身上的这股志气、意气与豪气,汲取传承于传统文化中锻造出的精、气、神就是教育的根!当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为师者都以如根的姿态和执着深深向生命纵深处伸展,那么教育之树茁壮繁茂自是必然。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怎样才能使我们也能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

感谢《教育的姿态》一书带给我的启迪和意义!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5

十月的读书计划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我加入叙事者的时间比较短,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十月底了,很快从网上购得,马上开始阅读。

从前言开始,就能感受到一位从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师的赤诚之心,她对孩子的爱是热烈的,是深沉的。始终以学生为本,是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

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大爱与无私。

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面临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温暖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心灯。一棵小树尚且需要修枝剪叶,才能茁壮成长,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七年级上学期时,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丢了20元钱”,“哦,是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记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怀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个学生很文静,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气色的说,“不要乱说,我相信她不是这样的人。你先回去上课,我会给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几个同学了解情况,小美家里比较困难,平时很节俭的,这两天突然大方了,买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已经大题有数了,但是我没有去找她当面交流,而是放出风声说,钱找到了。我观察小美的变化,刚开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她低下头想了好久,像是下决心似的。我知道她会来找我的。果然,一个课间,她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捡到了10元钱”“哦,是吗?在哪里捡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值得大家学习!”我看到小美的脸红红的,她的内心一定是纠结了好久的,不过总算战胜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福这个孩子。虽然我搭上了10元钱,但是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世界不光需要参天大树,同样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6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师。对于我考老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老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能够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老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是的,我对孩子缺乏爱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这句话不单是告诉学生要尊重老师,也是在提醒老师要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配得上父亲的称号,才有资格享受学生那颗单纯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们的成长始终发生着,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能够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每一天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他们学会去宽容别人的错误,他们的父母找我夸孩子最近的成长,让我明白他们的童年就应是快乐的。

是的,我懒惰与和家长联系。每一个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何况我们班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深受社会上多元文化多元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教师的根需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如果单纯的训练教学的技巧,却不重视教师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书匠了。于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就应学一点哲学是不错的,一味地怪学生材质差是不对的,眼光短浅只定睛与分数上也是不对的,要有柏拉图的眼光“教育是把学生的灵魂不断地提升上来”。让我们培育出得学生能够有中国人的脊梁,有中华名族的职责感。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文化被湮没了,国家就真的没有了。所以教师啊,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功利熏心。让我们仰望满天的星空,听内心跳动的声音,看那一双双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7

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姿态,一朵云有一朵云的姿态,教育也应该有教育的姿态!从教16个年头的我,常常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近段时间,用心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好像看见了标杆,明确了方向,释然了许久以来的困惑。

首先,我认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态。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水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也是,是我们必不可少又无处不在的所需,如果维持生命离不开水,那让生命有尊严有质量的存在,就离不开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态做教育,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宽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

而且,书中于漪老师在谈及课堂教学时,经常说“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谈到教师的知识储备,她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把“一桶水”发展为“长流水”;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她非常喜欢用“滴灌”这个词,“滴灌学生的心灵”,“滴灌学生的智性和德性”,类似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也好,演讲中也好,总是经常出现的,也还离不开一个“水”字。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语文思想,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水动而波兴,感天地之气息,动于中而形于外,遂至荡漾迭推,绵延广被。

水是至纯的,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拒绝添加剂。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惟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变得温润美丽。在我看来,于漪老师的教育观,其实说到底就两个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

其次,我认为教育还应该有山的姿态。“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促进每个生命的良性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坚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坚,孜孜以成华。”当我们以山的姿态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润平和,成熟而不轻浮,沉静而睿智。有内涵的教育也应该是一座山,每个教育者都应以丰厚的山间营养,润泽美玉,用如山的爱,如山的步伐,实践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业,并以思考者的姿态屹立,信道守诚!

再者,我认为教育更应该有根的姿态。在“寻找教师之根”一节中于老指出“回顾教育历史,常有这样的图景浮现眼前:一群身无分文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悲天悯人,为苍生造福,令人感动。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与豪气。历史启示今天,肩负重任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我认为,凝聚彰显在教师身上的这股志气、意气与豪气,汲取传承于传统文化中锻造出的精、气、神就是教育的根!当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为师者都以如根的姿态和执着深深向生命纵深处伸展,那么教育之树茁壮繁茂自是必然。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怎样才能使我们也能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

感谢《教育的姿态》一书带给我的启迪和意义!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8

书中肖老师讲述的是自己数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所感、所思、所悟,从这些美好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丰富的内心,充满爱意的教育情怀。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文字优美,感受到课堂教育的美好!

全书共分为五辑。在每一辑的前言,肖老师都用了一段段优美精彩的语句,让我们能读出课堂的多姿多彩:“课堂是你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让我读出了,我们老师的阅读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让我懂得了,世上没有白读的书,读不同体裁的书,收获会各有千秋。“把所有的心情揉碎成文字,挂在梧桐树上是诗,散落在草丛里是歌。我是今夜的诗人,大地是我的读者,所有静默不语的,都是我的听众。”我读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生。“别让岁月筛掉品质,别让世俗磨去情趣,做好自己,不辜负转瞬即逝的生命。”让我读出了生命的珍贵。

读着这些诗情画意的美好语句,让我感受到了教育人生的美好!教育姿态的多彩!

二、内容充实,感悟课堂实践的美好。

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上,会觉着有的课文有点难度,有的课文不太接近生活,就认为这节课难上,其实,凡是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好课。在好课面前,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一样贫瘠,仔细想来,没有什么课文是真正好上的。看似容易容易好教的文章,名师大伽们早已经挖掘出精髓,研究出深意,听课者也是熟门熟路,反而最难上出新意。无论怎样的文章,都要通过阅读、思考、由语言文字走向我们的心灵深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认为只有这样备课,上出来的课,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让听课老师赞同。

没有哪篇文章天生好上,上出精彩都需要你细心揣摩,苦心专研,是文章,都有文气、文脉、文意,没有什么文章会主动为你流成河,等候你掬水弄月,你还没有读懂,还没有研究透彻,大脑就思路分析清晰,感悟精深。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课好上?哪一课不好上?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在讲优质课、公开课的时候,也会碰到感觉不好上的课,心里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其实我觉得,可能是没有用心感悟的缘故。如果认真思考,一切会迎刃而解,一定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没有付出,怎会有回报?语文,要想教好它,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用一颗冷静的心,感悟的心,深入到文本内部,找到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再走出文本。只有努力去思考,去实践,去超越,才能不辜负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去创造人生的辉煌!

三、实实在在教语文,体会好课标准的美好。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表演,制作精美绝伦的课件,学生巧妙无比的回答,师生配合默契的合作,掌声阵阵、赞不绝口的高潮迭起。但是在肖老师心中,语文课堂是多姿多彩的,是美轮美奂的,是精彩纷呈的。但是,语文课,要摆脱浮躁之风,拒绝浅尝辄止,揭去浮喧声浪,摒弃表面繁华,语文课,首先要进行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读书声,有我们与作者真诚的对话,有我们读书过程中主动的揣摩,有读文之后深刻的反思,有反思后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这样独特的语文课,过滤了冗长与琐碎的分析,剔除了乏味与枯燥的肢解。它有预设,有生成,紧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课堂中呼唤真实,在学习与交流中有真实的收获。

此时,我也认为,数学课也需要肖老师的这种精神,有纯正的阅读,学生和老师真情投入,得到真情的感动,唤醒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努力设计这样的一种数学课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简单单教数学,实际是绚烂极致归于平淡无奇的境界,扎根于文本与解题,从文本与解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四、赛课不是赛车,领悟重在实效的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形式各异的赛课,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也许是老师花费几天,甚至是十几天打磨的一节课,老师恨不得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课堂上,有字词教学、有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表演,既要宏观梳理,又要咀嚼细节,还要拓展延伸,还要小练笔展示等等。这些赛课,犹如赛车,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学习,多半是空虚的,犹如干瘪的谷粒,外强中干。

吴非老师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数学课本质,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实效,真实地去教学,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赛课而赛车。

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不止让一线的语文老师有启发,也让我们一线的数学老师受到很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更能让我们深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憧憬更美好的教育姿态!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9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聆听着蔡琴的一首《读你》,手捧着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此情此景,让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期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忙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教育需要怎样的“爱”?

为人师者,我们都明白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取,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下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仅是职责,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用心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何为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新课改开始就已经植根入每位教师的心中,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呢?于漪老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用心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礼貌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此刻,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老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想,能读懂于漪老师,教育的梦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10

11月叙事者的读书活动让我有幸认识了于漪老师。透过阅读于漪老师《教育的姿态》一书,我了解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个性是语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为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于漪老师的简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却一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却一向与时俱进。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引领我们去追寻教育的大爱。

是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和没有生命力的。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上。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永远做时代弄潮儿的与时俱进精神。于漪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认知,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年轻教师。

新课改的理念无疑是重新解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于漪老师却早已跳出这个范畴,思考课堂的情趣、课堂的智能、课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说于漪老师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对知识点的传授,还要做到以文载道。教育不能仅限于孩子学会字词句,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务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导向。

读《教育的姿态》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朴实追求。时至今日。于漪老师依然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教师强调教育务必“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状况、新特点,提出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确实发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应在学生切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此刻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对于教育工作、对于学生,都在一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去调整和改善,缓慢且谬误百出。但许多老师除了抱怨学生、抱怨家长却从不从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学基础。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若想做到“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只能从整体上研究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仅有激情却远远不够。于漪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还能做到与时俱进,你我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11

静静地品读于漪先生《教育的姿态》,其实这本书中并没有专门论及“教育的姿态”这个话题,但“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12

我的案头放着肖培东教授的一本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一打开,便不忍释卷。书中肖培东教授用十五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诠释着他的语文生命。尤其是独特的课堂设计,奇特的课堂手法,富有深意的追问,贯穿课堂的朗读竟然都是那样的震撼人心。我也终于明白:原来,这才是语文课堂正确的打开方式。

捧读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我内心的浮躁与萎靡被轻轻地涤荡,肖培东教授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我带向一个神奇的地方。

“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肖教授的文字简洁、唯美,生动而有哲思,这开篇的文字就足以能够成为吸引我的理由。

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我似乎是第一次瞬间发现文字的清丽,语文的美好,课堂的美丽。“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的确,只有阅读,才能滋养我的干瘪空洞;只有阅读才能稀释我的尴尬无力;也只有阅读才能治愈我的肤浅单薄。语文教学的起点是阅读,而我单薄的阅读只能拼凑出我摇摇晃晃的课堂。

《金色花》课堂上,语文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训练,留给了作业,读不得法,读不动情,肖教授遗憾于课堂上爱的声音的缺失,他提醒我们在文字里去寻觅伟大辛苦的母亲,指引学生钻进母亲的温柔里,去感受世上一切美丽的感动,然后去呼吸泰戈尔的文字间弥漫的浓浓的爱的气息。

肖教授上《植树的牧羊人》,姐姐坐在他的课堂,安安静静,与学生一起读老人种树的细节,当年那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冬夜,那一条条沙沙作响的黄泥路,那一块块飘香的小酥饼瞬时在课堂上苏醒。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此刻也变成了父亲的模样,脊背成弓,在荒芜的高原上孜孜种树,繁盛的枝叶绕住了他的白发,葱茏了子女的生命。

《春酒》课堂上,姐姐读:“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他的眼前又浮现出母亲倚门而立,孤苦地看着落日西沉,看着大树睡去,把荒芜的日子酿出春酒般的芳香。而那个望穿千山万水,终愿在静默的流年里守得一隅安暖的就是他和他的姐姐。

《请帮我发现我真正的原形》一文中,肖教授提醒我们: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老老实实”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发出真实的声音。对于语文赛课的求“新”、求“艳”,肖教授说:“一个不当的奖励会迷失前方的星辰,一次真实的落后则会崔放一路的花香。”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不必为追求完美而让细节残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或许,这缺憾,就成了最可回味之处。语文教学,留下的应该是最真实的灵魂。

《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一文中,肖教授回顾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上的一个细节:千人会场,肖教授问了一个女孩“蹲”和“伏”能否互换位置,女孩一语不发,肖教授却没有放弃追问,换种说法问、轻托着她的手问,女孩始终倔强地不言不语,也不做“蹲”和“伏”的动作,肖教授故作冷淡地忽略她,却在下一个问题中听到了女孩细微的回答,肖教授立刻叫起她,她大声地重复了一次。我无数次被这样的环节感动——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傲然,没有步履匆匆的赶进度,有的只是耐心的等待和真诚的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蹲下去”的情怀,肖教授的课堂上才会有学生一次次的“站立”。

“俯下身子蹲下去”是我应该努力追求的姿态。只有俯下身子,才能听到最真诚的声音;只有蹲下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才会有最平等的对话。学生的挺拔需要垫着老师的清醒和谦卑。

肖教授的《世界,别与我争夺》,让我泪湿眼眶,《母亲,编个春天给你》我深深感动于他的真情和依恋。肖教授就是这样:他,有情义,有情怀,有情感,有思想。正如叶君在为他写的序言中写的那样:“培东的文字恬淡,情真意切,不事雕琢,却也不失华美。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他对日常人事细致的观察与深深的体悟。而只有心地柔软的人才能教好语文。”

很庆幸,在这个太阳横行的季节里,我遇见了《教育的美好姿态》,肖培东教授的文字正如一泓清泉,从我的心头缓缓流过。又在我贫瘠而干涸的教学生涯里飘洒起了一场霏霏的甘霖,滋润着我的语文生命。而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滋润。

愿我们,都能和美好,结伴而行。

教育的姿态 读后感篇13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