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2023年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十篇)【完整版】

2023年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十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5-22 11:25:04 推荐访问: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感悟人生 孙子兵法体会感悟6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十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十篇)【完整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一

“ 凡 此 五 者, 将 莫 不 闻, 知 之 者 胜, 不 知者不胜”。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从目前看,一个企业能取得成功也与以上五点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制度法令、领导者能力、还是市场经营策略及员工支持配合,都与企业经营成败息息相关。

有这么一句话“一流的企业是企业文化管人、二流的企业是企业制度管人、三流的企业是人管人。”由此可见一个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置关重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个人的责任感和重要性,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能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在商战中要胜过对手,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在“经营策略(道)、”“经济环境(天)”、“竞争态势(地)”、“管理人员(将)”、“规章制度(法)”五个方面占有主动权。商战中的“道”,是指企业奉行的正确的经营策略,有了策略及战略规划,企业理念,形象以及类型,企业产品才能够打入市场,深入人心。

商战中的“天”,就是市场状况,消费趋势。现今由于消费市场的转变,商品往往沦于价格战,在这样情况下,经营者如何另劈蹊径,是首要面对的课题。

商战中的“地”,指的是市场环境,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地缘地理的、政策的环境等。企业借助“地利”,才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商战中的“法”是指企业的制度。企业中,各环节只有合理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生产力。

商战中的“将”是指企业的领导者。领导者必备的条件:机智通变、真诚守信、关爱部属、勇敢果决、管理严格。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内,与员工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企业振兴的纽带;对外,塑造企业卓越形象。

企业管理者应把握商场上的商机,调整人员的组织架构,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做周密的计划,对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公司内更高的员工要求,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二

孙子在开篇即提出了作战取胜的五个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倾向你这边。道是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将”说的是领导者的策略、领导能力。“法”强调法规纪律。

“ 凡 此 五 者, 将 莫 不 闻, 知 之 者 胜, 不 知者不胜”。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从目前看,一个企业能取得成功也与以上五点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制度法令、领导者能力、还是市场经营策略及员工支持配合,都与企业经营成败息息相关。

有这么一句话“一流的企业是企业文化管人、二流的企业是企业制度管人、三流的企业是人管人。”由此可见一个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置关重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个人的责任感和重要性,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能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在商战中要胜过对手,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在“经营策略(道)、”“经济环境(天)”、“竞争态势(地)”、“管理人员(将)”、“规章制度(法)”五个方面占有主动权。商战中的“道”,是指企业奉行的正确的经营策略,有了策略及战略规划,企业理念,形象以及类型,企业产品才能够打入市场,深入人心。

商战中的“天”,就是市场状况,消费趋势。现今由于消费市场的转变,商品往往沦于价格战,在这样情况下,经营者如何另劈蹊径,是首要面对的课题。

商战中的“地”,指的是市场环境,包括很多因素比如地缘地理的、政策的环境等。企业借助“地利”,才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商战中的“法”是指企业的制度。企业中,各环节只有合理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生产力。

商战中的“将”是指企业的领导者。领导者必备的条件:机智通变、真诚守信、关爱部属、勇敢果决、管理严格。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内,与员工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企业振兴的纽带;对外,塑造企业卓越形象。

企业管理者应把握商场上的商机,调整人员的组织架构,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企业的决策者一定要做周密的计划,对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公司内更高的员工要求,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三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四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这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智慧的书,大家平时也可以多读一读,增长知识。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五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这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智慧的书,大家平时也可以多读一读,增长知识。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六

双休日,我和爸爸去逛书店,我一眼挑中了摆在书架最高端的孙子兵法,因为我早就听说书中记载了许多对军事的独到见习以及让人防不胜防的军事策略。

故事主要讲了,《孙子兵法》由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作。里面记载了各种军事策略,以及兵法范例从古至今,无一缺漏。

而其中最令我深刻的一则故事是《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想要保卫国家,捍卫民族的话一定是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志这五点来判断的。

可见想要打好一场仗也是需要内因和外因来配合的。只要自己的武将好而且占尽天时地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权非你莫属,换言之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学习环境要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读好书。

曾经又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背课文,可我不愿意背,在家里开小差耗时间,老爸见了批评道:“现在学习环境那末好,为什莫不好好珍惜呢,而且我们逼你学习,你永远读不好,只有自己肯学,我深受感悟。

也有一次临近期末大考了,我由于自己要学,而老师讲的是关键的考试知识,我做好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因此我取的了有意的成绩。

我从《知者,国之大事》这则故事中我体会到要想打好一场仗不光光需要地面上的优势,还要自己的将领会打仗。想要学好习不光光要老师好。环境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肯学习。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七

《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战国时韩非就说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二.《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史记》对匈奴人有描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因为生存的地理环境使然,北方游牧民族要同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包括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我看完《狼图腾》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身体里涌动着的是狼性的血液,甚至是妇女还有小孩,他们在与狼作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力量都是惊人的,那里的人们才真可谓“全民皆兵”。

相比起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农耕民族的特点却类似“散兵游勇”。农耕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是很少的,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算不富裕,也至少是平和有序的。因为长期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他们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因此,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更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古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跟我们的邻近国家日本相比,根本是截然相反。我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名字是《菊与刀》,据这本书介绍,日本天皇在国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尽忠,报效皇恩在他们看来是最为光荣的事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中国儒家也讲“忠”,也注重君臣之道,但是老百姓对君主的顺从是压迫式的,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他们的义务观。对国家,对君主的认同感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的“散”,也是日本虽为弹丸之国也敢侵略中国的一个原因:日本人好战,而且热衷于为天皇而战。既然农耕民族的特点是“散”,那么这样的民族如何来作战,怎样抵御外侮?这时就需要有作战的“谋划”了,需要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孙子兵法》所讲的实战的策略对于指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三.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1.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

大家应该都熟知宋襄公治军所闹下的笑话。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处处礼让楚国军队,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去攻打楚军,最后宋军溃败。孙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战争指导者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逐步认识到“诡诈”,或者说是“战略”,是作战中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于是,孙子突破了春秋前期以前崇尚和遵循“周礼”,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作战观念,提出了“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战争指导思想。

提及《孙子兵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兵者,诡道也。”再加上孙子在“用间篇”里谈论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间之事的厉害,所以很多人对这本兵书的印象便是:教人如何出“奇”招,凡言兵即可用诡。但是,一支正规的军队打战不可能仅仅靠着一些“奇招”“险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正”是战争中所遵循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战略,过分强调“奇”,可能会使军队疏于日常正规的攻守,不够重视估量整体的军事实力,而存在对战争的侥幸心理。像“空城计”等计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而不被敌方识破的。但是偏偏有些人把《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上屋抽梯”等计谋也一并归入《孙子兵法》名下,使得一部兵书摇身一变为一本“小人”书,专门教人如何使诈。用一个“诡”字来定义《孙子兵法》显然是有偏颇的。

戚继光也反对这种错误观点,他说:“此‘诡’字,非诡诈于心之谓……所谓诡其形以示敌,非在我治兵为将,存心制行,发号施令,俱要诡也。今人行检奇怪,即依附曰:‘兵者,诡道’,将事该如此。呜呼!”

2. 《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是这样批评《孙子兵法》的,“兵法类比艺术,纪效新书之类的就是素描写生的基本功,孙子兵法是啥?讲了一大通艺术的分类原理,其实绝大多数只能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其实,这样的批评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孙子兵法》之《计篇》讲“多算胜,少算不胜”,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形篇》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也就是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肃。问题是,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士兵如何识别军旗各种颜色进而接受命令?《虚实篇》里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见不利情况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打战究竟该怎么打。我们很多人就算看了《孙子兵法》,也不知道如何上战场杀敌。似乎,孙子谈兵法,与赵括纸上谈兵没什么不同。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孙武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而缺乏实战经验?

关于描述孙武用兵打战的文献确实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提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绍《孙子兵法》十三卷的书大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前言来介绍孙武这人。《史记》一书接着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场战争名为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说,一口断定孙武是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回到问题上来,“《孙子兵法》当真不如一卷训兵书吗?”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孙子兵法》是写给谁看的?假若它是为一般的将领,一般的士卒而写,那确实,不如看司马穰苴所写的《司马法》,宋朝的《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来得实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更是将练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孙子兵法》是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给吴王看的。这本书的高度,是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决策者以及他们的参谋人员才有必要读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读孙子兵法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看待战争的角度和视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孙子兵法》所提炼的原则是颠仆不破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把军事问题抽象归纳到了哲学高度。其它的兵书,多是从养兵练兵,队形,纪律,组织等多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孙子兵法》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它的价值绝对是不可小看的。因此,称《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孙子兵法》采取了“舍事而言理”的方法,从宏观上揭示了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语句高度凝练,但在具体应用时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研读《孙子兵法》,还需要涉略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一类的兵书。戚继光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把经典理论著作中的思想与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写的兵书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研究戚继光这类具体而微的兵书,了解练兵作战的具体操作,对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所高度概括的战争基本准则有很大的帮助。

3.对《孙子兵法》热的冷思考

诚然,《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讲为将之道,五事七计等军事谋略,里面还包含了儒家的“仁”的思想,辩证法等哲学思想,这部兵书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泛起一股国学热,我们都大谈特谈对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孙子兵法》可算是被“用”得相当彻底。现在各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子兵法》与商战,应该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了,不仅是国人尊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一书对于指导商业竞争确实有所助益。但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怎么还有人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文教学,图书馆工作,秘书工作,篮球竞赛,炒股,乃至税务稽查工作,都统统与《孙子兵法》沾了边。看来《孙子兵法》还真是光辉普照全球,照耀万物?把好好的一本兵书当成了万金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难道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不是吧,这只会让一本军事宝典变成了一块狗皮膏药。

香港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提到,对经典最经典的解释是:“没多少人读,但是人人都谈的书。”《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大谈特谈,却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一看,以致于对其存在误解。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它的战略高度也许是今人也达不到的。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八

《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战国时韩非就说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二.《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史记》对匈奴人有描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因为生存的地理环境使然,北方游牧民族要同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包括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我看完《狼图腾》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身体里涌动着的是狼性的血液,甚至是妇女还有小孩,他们在与狼作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力量都是惊人的,那里的人们才真可谓“全民皆兵”。

相比起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农耕民族的特点却类似“散兵游勇”。农耕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是很少的,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算不富裕,也至少是平和有序的。因为长期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他们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因此,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更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古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跟我们的邻近国家日本相比,根本是截然相反。我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名字是《菊与刀》,据这本书介绍,日本天皇在国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尽忠,报效皇恩在他们看来是最为光荣的事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中国儒家也讲“忠”,也注重君臣之道,但是老百姓对君主的顺从是压迫式的,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他们的义务观。对国家,对君主的认同感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的“散”,也是日本虽为弹丸之国也敢侵略中国的一个原因:日本人好战,而且热衷于为天皇而战。既然农耕民族的特点是“散”,那么这样的民族如何来作战,怎样抵御外侮?这时就需要有作战的“谋划”了,需要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孙子兵法》所讲的实战的策略对于指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三.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1.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

大家应该都熟知宋襄公治军所闹下的笑话。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处处礼让楚国军队,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去攻打楚军,最后宋军溃败。孙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战争指导者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逐步认识到“诡诈”,或者说是“战略”,是作战中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于是,孙子突破了春秋前期以前崇尚和遵循“周礼”,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作战观念,提出了“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战争指导思想。

提及《孙子兵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兵者,诡道也。”再加上孙子在“用间篇”里谈论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间之事的厉害,所以很多人对这本兵书的印象便是:教人如何出“奇”招,凡言兵即可用诡。但是,一支正规的军队打战不可能仅仅靠着一些“奇招”“险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正”是战争中所遵循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战略,过分强调“奇”,可能会使军队疏于日常正规的攻守,不够重视估量整体的军事实力,而存在对战争的侥幸心理。像“空城计”等计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而不被敌方识破的。但是偏偏有些人把《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上屋抽梯”等计谋也一并归入《孙子兵法》名下,使得一部兵书摇身一变为一本“小人”书,专门教人如何使诈。用一个“诡”字来定义《孙子兵法》显然是有偏颇的。

戚继光也反对这种错误观点,他说:“此‘诡’字,非诡诈于心之谓……所谓诡其形以示敌,非在我治兵为将,存心制行,发号施令,俱要诡也。今人行检奇怪,即依附曰:‘兵者,诡道’,将事该如此。呜呼!”

2. 《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是这样批评《孙子兵法》的,“兵法类比艺术,纪效新书之类的就是素描写生的基本功,孙子兵法是啥?讲了一大通艺术的分类原理,其实绝大多数只能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其实,这样的批评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孙子兵法》之《计篇》讲“多算胜,少算不胜”,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形篇》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也就是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肃。问题是,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士兵如何识别军旗各种颜色进而接受命令?《虚实篇》里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见不利情况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打战究竟该怎么打。我们很多人就算看了《孙子兵法》,也不知道如何上战场杀敌。似乎,孙子谈兵法,与赵括纸上谈兵没什么不同。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孙武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而缺乏实战经验?

关于描述孙武用兵打战的文献确实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提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绍《孙子兵法》十三卷的书大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前言来介绍孙武这人。《史记》一书接着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场战争名为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说,一口断定孙武是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回到问题上来,“《孙子兵法》当真不如一卷训兵书吗?”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孙子兵法》是写给谁看的?假若它是为一般的将领,一般的士卒而写,那确实,不如看司马穰苴所写的《司马法》,宋朝的《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来得实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更是将练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孙子兵法》是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给吴王看的。这本书的高度,是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决策者以及他们的参谋人员才有必要读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读孙子兵法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看待战争的角度和视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孙子兵法》所提炼的原则是颠仆不破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把军事问题抽象归纳到了哲学高度。其它的兵书,多是从养兵练兵,队形,纪律,组织等多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孙子兵法》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它的价值绝对是不可小看的。因此,称《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孙子兵法》采取了“舍事而言理”的方法,从宏观上揭示了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语句高度凝练,但在具体应用时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研读《孙子兵法》,还需要涉略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一类的兵书。戚继光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把经典理论著作中的思想与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写的兵书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研究戚继光这类具体而微的兵书,了解练兵作战的具体操作,对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所高度概括的战争基本准则有很大的帮助。

3.对《孙子兵法》热的冷思考

诚然,《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讲为将之道,五事七计等军事谋略,里面还包含了儒家的“仁”的思想,辩证法等哲学思想,这部兵书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泛起一股国学热,我们都大谈特谈对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孙子兵法》可算是被“用”得相当彻底。现在各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子兵法》与商战,应该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了,不仅是国人尊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一书对于指导商业竞争确实有所助益。但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怎么还有人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文教学,图书馆工作,秘书工作,篮球竞赛,炒股,乃至税务稽查工作,都统统与《孙子兵法》沾了边。看来《孙子兵法》还真是光辉普照全球,照耀万物?把好好的一本兵书当成了万金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难道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不是吧,这只会让一本军事宝典变成了一块狗皮膏药。

香港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提到,对经典最经典的解释是:“没多少人读,但是人人都谈的书。”《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大谈特谈,却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一看,以致于对其存在误解。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它的战略高度也许是今人也达不到的。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九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理论著作,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兵书。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主要写了关于军事学的一些问题。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一个明确主题,在《计篇》中提出了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孙子说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话说:说古代,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和研究。

在《作战篇》中提出了“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孙子说过“凡用兵之法,驰车之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话说古代的时候,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车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这样一来,前方后方所需的费用,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车辆器械的供应,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每天耗费很大,只有准备充分,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谋功篇》的核心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完美的胜利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谋略代替死拼硬打。

《孙子兵法》不权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战争史,在西方国家亦享有极高的声誉。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孙子兵法》始终在提醒大家,怎样处理问题?如何把握机遇?用什么办法取得成功?它不断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能使人受益良多。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00字篇十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经典”。唐王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发达。”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方面、商业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孙子兵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之中,我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和核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出现在《谋攻篇》中,意为不动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伤敌三千,自损八百”,战争本身就是损人伤己的事,诉诸武力,损耗极大,破坏也极大,不动武而用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历史上许多的战役、战斗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这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结果,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这句话的本意。

就拿上课来说吧,假如我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即使下课和放学再怎么玩,我还是能从容应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因为我已经在课堂上把老师所讲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时间,却得到了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课时不听讲,就算下课和放学再怎么翻书,再怎么补课,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课认真听讲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违背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种体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不仅在军事上十分有用,商业、经济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处。就像英国皇家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所说的,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希望我们都能铭记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结果。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