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张莉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国内部分高校和沧州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引入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方式,缓解了理论脱离实践的矛盾,以培养业界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
项目实践教学;
培养理念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沧州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2018)

[作者简介] 张 莉(1987—),女,天津人,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9-0000-04 [收稿日期] 2022-07-01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沧州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立足于沧州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引入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主要开设“标志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VI设计”等课程。然而,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将更多的课时和教学资源投入到理论教学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失衡,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化与表面化,未落到实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二)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产业服务特性,其目的是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1]。

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应会学善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契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应立足于区域特色产业及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学研服务需求,通过整合创新专业教育体系、加强多方产学研合作、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式,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和内容产教脱节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课程内容设置区别不大,并未体现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以专业理论课为主,采取“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三段式传统课程体系,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增加了企业实习、企业调研及课内企业案例分析等内容,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与校内课堂学习仍占较大比例[2]。一些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存在脱节,课程体系内容脱离市场,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更是流于表面,并未落到实处,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专业教学很难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产教脱节严重,学生设计的作品大多只是为完成任务,缺少实际应用价值,毕业生专业能力低下,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二)校企合作层次低,合作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合作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而职业院校追求的是技术、场地和资金的支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是将自身利益最大化,這种需求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产教融合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大部分企业仅会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极少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双方合作水平及层次均不高,合作形式单一,程度不深,易使产教融合成效大打折扣[3]。

(三)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必须要拥有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类: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其他高校或职业学校教职工。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行业实践经验;
企事业单位职工虽然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普通高校教师虽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所以,这三类教师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然而,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需要花费数年,且教师要在企业锻炼多年积累行业实践经验,因此,在职业院校中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这也是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评价体系产教脱节

目前,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评价机制陈旧,课程考核标准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和平时表现,期末成绩主要包括课程练习和课程设计,这种评分制度只能片面地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不能反映实践能力和岗位实习过程中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表现等。除此以外,学生成绩评价的主体大多为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导师的参与,使得行业标准和企业的设计生产要求无法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难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专业水平,同时,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也有悖于评价主体多样化和评价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要求,难以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构建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沧州职业院校为例

(一)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传统重知识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深化“双体制”育人模式,校企共同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应建立在学生未来职业定位及地方特色产业与行业上,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结构可由传统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课”,调整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项目实践课+讲座深化课+毕业实习课”的模式。新课程体系主要增加了专业实践课、项目实践课和讲座深化课。其中,专业实践课是指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知识后,在相应的设计工作室进行设计练习的课程;
项目实践课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的课程;
讲座深化课是指聘请行业内的专业教授、企业资深设计师带着设计项目来校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4]

其次,本着职业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摒弃一些与市场脱节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跨专业、适应时代发展和与行业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别是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内容。

最后,在教学资源开发上,不能仅停留于课本和课堂讲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媒介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在多媒体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应大力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将“灌输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运行机制

1.建立课程项目工作室和设计服务对接平台,完善教学运行机制。(1)建立课程项目工作室。项目工作室可以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设计服务项目相结合,实现课程与设计项目的精准对接。例如:根据沧州市农产品品牌推广的需要,设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工作室;
根据本地区海产品和果蔬产品的包装更新需求,成立包装设计工作室;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宣传,设立广告策划设计工作室等。项目工作室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院可根据不同的課程项目工作室,优化专业师资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增强教学效果[5]。(2)以学院为单位在沧州建立设计服务对接平台,承担设计服务项目。一是建立服务政府部门对接平台。此平台既可以分担政府部分设计工作压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二是建立服务企业对接平台。此平台利用“以项目促教”“以项目促学”的方式,让学生提早了解市场需求,完善设计思维,设计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三是建立服务设计单位对接平台。此平台既可以缓解设计单位人员紧缺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提前入岗,了解工作岗位需求,实现入学即入职的美好愿景。四是建立院校间合作对接平台。在承接政府或企业的重大项目时,往往需要多个院校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各院校可以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设计服务对接平台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2.地方政府应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促进双方的合作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设计服务对接平台、系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对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内严格遵守学院教学管理行为准则,严格教育管理。企业应建立项目外包对接平台和相应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严格项目外包管理,即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和企业四方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培养人才。

3.工作室项目化运作机制。学院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虚拟案例教学方法,探索并实施以项目工作室为载体、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设计理论,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的目的。

(三)建立“双导师制”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调研显示,沧州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院的实习实训课程、项目实践课程、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大部分由专业理论课教师担任。其中,大部分青年教师因缺乏足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经验,在设计实践指导上略显乏力;
有些具有实战经验的老教师由于长期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也无法实现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沧州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以项目式实践教学为载体,利用校企、校校合作优势,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建设“高校教师+行业专家”的“双导师制”师资队伍。

学院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来校指导或参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工作室内的实践教学工作。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和项目推进任务,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和设计工作室内的模块教学及日常工作安排。行业教师和专业教师通力合作,不仅可以实现行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对接,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以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推进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双师型”队伍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走出传统的考试、考查、考评模式,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建立“内评+外评”的教育评价模式。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教学体系,成功构建了“学生—教师—教学—企业—平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地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合二为一,促使考评制度也应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成果两大层面。专业理论知识和电子版设计作品考评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任课教师打分,实践操作、实践成果等考评主要由工作室指导教师、行业专家、项目客户打分。

2.构建“过程+结果”的教学评价模式。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作品(电子版)考核占60%~70%,平时(考勤、平时表现、实践操作等)成绩考核占30%~40%,由于传统考核标准更加侧重于设计作品电子版的视觉效果,所以出现了重课堂讲授、轻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产教脱节严重。在新的考核标准下,理论知识和设计作品(电子版)占30%~40%,实践操作与实践成果考核占50%~60%,其他(考勤、平时表现等)占10%左右。在实践成果考核中,过程考核占40%,成果考核占60%,其中,过程考核由工作室导师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出勤率等来打分,成果考核由工作室导师、行业专家、项目客户、学生共同打分,再按照40%、25%、25%、10%的比例得出最终成绩。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评价主体。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大多为学院专业教师构成,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为了保证学生设计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要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根据评价对象或地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例如: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选择为专业教师和学生;
项目工作室评价的主体选择为工作室导师、行业专家、项目客户、学生,努力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多元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总之,职业院校只有构建“内评+外评”“过程+结果”及多元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保驾护航。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不仅是一个整合各种资源于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逐渐深化、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事业,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引入项目实践教学,达到改革传统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滞后的教学体系和发展观,构建更加科学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23-225.

[2]刘魁.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工匠型师资”培养研究[J].智库时代,2020(14):287-288.

[3]王荣,王丹丹.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设计[J].中国集体经济,2019(7):154-155.

[4]齐欣.包豪斯教学改革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启示[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2):77-80.

[5]彭艳,王波.工作室制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艺术教育,2010(2):130.

Research on Visual Talents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ZHANG Li

(Art School, Cangzhou Jiaotong College, Hebei, Cangzhou 06119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process in some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angzhou,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new the concept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troduce the mode of project practice teaching,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teaching operation and scientific examination, and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nurture the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Visu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that the industry really need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visual communication; project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ation concept

猜你喜欢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数字化境遇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探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