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构建研究

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构建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6 09:45:05 推荐访问: 代表性 凤阳 花鼓

庄虹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是起源于安徽凤阳的民间艺术瑰宝。2007年12月,文化部认定孙凤城为凤阳花鼓国家级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由此传承人这一身份作为凤阳花鼓的活态载体出现在皖东大地上。传承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要求其实践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规范的形成落后于角色身份的产生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传承人在一定时期内会缺乏明确的角色行为标准,从而在角色认同与实践过程中出现迷茫与错位的情况。本文通过厘清非遗语境下社会对于传承人的角色期待,明晰传承人角色规范的构建思路,有助于凤阳花鼓传承人在更加规范与有效的角色行为模式下完成非遗的传承实践。

对于社会角色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社会角色理论,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曾指出:“当个体履行他所拥有社会地位的权利与义务时,他就在扮演一个角色”[1]。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这种社会期待及其保护机制具有制约每个社会成员行动的能力,在个人社会行动的选择中使角色期待得以实现”[2]9。角色期待是指一个人扮演角色的行为符合于社会、组织、团体、他人的期望与要求。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表明,这种角色期待具有预测、反馈、强化、规范的性质[2]100-104,可以为角色人认知自我角色、进行角色实践提供依据与标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主要源自其所在的社会关系成员,包括政府、他人与自我等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

中国政府于2004年全面启动非遗工作,此后,相继出台的关于非遗传承人的法律法规彰显了政府对传承人角色的认识与定位。

2020年3月由文化部制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本办法是在2008年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应符合下列条件:1.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
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3.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4.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3]。其他相关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以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4年)等,其中关于传承人的相关条款基本趋同文化部《管理办法》的认定。

(二)他人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

第一,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于事物和信息的了解,大多是从大众传媒载体中获得的,可以说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引导了公众对事物的关注与需求。凤阳花鼓各级传承人多次受邀参加电视台栏目与专题片的拍摄(见表1),通过分析大众传媒中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状态与特点,有助于了解公众对于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

表1 凤阳花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主要媒体活动

综合以上大众传媒栏目,公众对于非遗传承人的角色期待,主要集中在传承人的高超技艺;
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区域特色;
面对非遗传承困境的道德品质等几个方面。

第二,凤阳花鼓艺术的成熟是传承人群体努力的成果,出于非遗传承以及群体发展的需要,凤阳花鼓场域内成员必然会对传承人角色产生期待与要求:作为非遗项目的核心人物,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应展现出较强的权威性与凝聚力,具备带领行业实现振兴的担当精神,积极为凤阳花鼓艺术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自我期待

社会角色理论的观点认为,角色建设的主体是个体,提高其自觉性与主动性的仍然是个体[2]174。同时,现实社会许多事例也表明了角色期待会来自角色本身。作为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必然会在不断提高、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自我要求,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与优秀的传承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

通过明晰社会各方面对于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期待,笔者认为体现了如下特征:

(一)专业性

传承人是非遗技艺的表现者与实践者,传承人必须掌握高超的技艺,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非遗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历史文化的变迁,承载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传承人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和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艺,进而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传播与传承。

(二)代表性

对非遗文化历史脉络与传统元素的把握;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受到权威肯定的深厚艺术造诣;
成果突出的后继人才培养;
执着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担当;
领导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愿望;
等等,是认定非遗传承人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主要依据。

(三)传承性

政府规定中要求传承人应积极并长期开展非遗传承的相关活动,着力培养好传承人,并设置了非遗传承人的退出机制: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或者丧失传承能力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4]。

(四)品质性

传承人是民族传统艺术的坚守者和开拓者,对于当下非遗艰难的传承环境,传承人既要有传承非遗技艺的志向,还需具备处于困境、勇于探索创新的坚定意志。《管理办法》中也把对传承人的道德品质要求作为认定传承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德艺兼备,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五)服务性

传承人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承载者,是历史与现代的纽带,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实践,公众能了解到非遗区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在人们日益追求文化精神生活的现实环境下,各地政府意识到可以借助非遗项目的文化属性,进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发展途径,于是纷纷采取各项举措大力发展非遗经济。随着非遗项目成为地域文化的名片与符号,传承人这一角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自建立传承人制度以来,凤阳花鼓传承人为了实现相应的角色期待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在保护与传承凤阳花鼓方面颇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对凤阳花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凤阳花鼓国家级传承人孙凤城,四岁开始学习打花鼓,6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对技艺的刻苦钻研与练习。为了更好的了解原汁原味的凤阳花鼓表演,孙凤城经常返回凤阳县的红心、燃灯等乡村,拜著名老艺人邵新兰、彭文彩等人为师,认真学习凤阳花鼓传统打法、唱腔、曲调等,期间,更是对近百种的传统曲目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孙凤城将凤阳花鼓的说、唱、坐、打与“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戏、花鼓灯三种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肖庆红,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在坚持传统说唱表演技艺的同时,创新性的把唱词韵律和鼓点击打结合,推动了花鼓说唱形式的巨大发展。她首次将男性群体打花鼓引入传统技艺,使得男女共同表演成为可能,拓宽了凤阳花鼓传承覆盖面。肖庆红创编了《凤阳花鼓健身操》,将凤阳花鼓融入百姓健身活动中。她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发表多篇凤阳花鼓学术论文,体现了传承人对于凤阳花鼓技艺的不懈追求和创新意识。

(二)积极开展传承与社会公益活动

截止目前,孙凤城参与创编和表演了40多部凤阳花鼓节目,举办凤阳花鼓培训班200多期,培养了大批凤阳花鼓表演骨干。她受聘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在各高校的“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以及多个中小学校传承凤阳花鼓。她多次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文化推广活动,如2009年10月参加表演的“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就是由凤阳县政府举办的。不仅如此,此次旅游节期间孙凤城还赴上海参加由凤阳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经贸洽谈会,在会上表演了《总书记来到小岗村》。2010年7月孙凤城受安徽省政府邀请亮相上海世博会安徽代表团的推广展示活动等等。传承人用凤阳花鼓表演向世人展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精神

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孙凤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凤阳花鼓的传承中,把在深圳经营多年的数码影像中心转让出去,经济上受到一定损失。随着年龄增长,她身患干燥综合症、腰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病痛,但她克服种种困难,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凤阳花鼓的传承工作。肖庆红从2009年起,多次受到政府嘉奖,获得劳动模范、先进个人、中国曲艺之乡优秀基层工作者、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可以说,传承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专业精神,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广泛认可。

经过走访,笔者感到凤阳花鼓传承人为了践行非遗传承人的角色期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果颇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诉求的改变,传承人的角色实践与理想角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艺术距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凤阳花鼓在旧社会是穷人讨饭的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凤阳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当年的社会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这门传统艺术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传统的、原生态的曲目和技艺已经濒临失传。所以当前对于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要求是,既能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新的表演形式,又不能丢掉其传统属性。年青一代的凤阳花鼓传承人,他们没有农村苦难的生活经历,对于传统凤阳花鼓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感受受限,同时传统曲目的传承环境也不容乐观,所以如何造就一批年富力强且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凤阳花鼓领军人物,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传承人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力不从心

当前的凤阳花鼓各级传承人,大多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他们既要研读、承袭花鼓技艺,又要积极传播、传授非遗文化,同时,许多传承人还从事着教师、文化干部、自由职业等工作,也常常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多重社会角色之间的紧张与冲突会使得传承人在角色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承人对于角色期待的理解与实践,从而出现角色的偏差。

第三,传承人缺乏与其他个体、群体的角色互动

传承人的角色实践过程除了依赖于个人的主动与经验,还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完成与其他个体、群体的角色互动。孙凤城作为传承与振兴凤阳花鼓的核心人物,在角色实践过程中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知识的补充与完善。当地政府虽然也组织了一些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但总体来说体量与质量均有待提高,而目前凤阳花鼓的主要从业人员大多是她本人的学生,所以她能够进行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另外,政府对于凤阳花鼓的传承与保护往往侧重于常规的宣传途径,比如进校园、进社区等等,或者是将凤阳花鼓作为政府对外宣传的地方文化符号,这样就造成花鼓传承人的传承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展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从而削弱了角色扮演的能力。

非遗传承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关于凤阳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的角色构建可以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进行。

(一)个体层面

1.传承人应培养个体对于花鼓技艺不懈钻研的主动意识。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技艺在当代的活态载体,作为凤阳花鼓传承人,必须牢记保护与传承花鼓艺术是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应强调与培养个体对于花鼓技艺不懈钻研的主动意识。“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在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中,加深对于凤阳花鼓艺术内涵与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树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念。同时,要善于吸收借鉴,将现代技术与现代审美运用于凤阳花鼓的传承实践中,进一步探求凤阳花鼓当代发展的有效路径。

2.传承人应积极提升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水平。传承人应加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关注并学习社会对于传承人角色的期待、权利与义务的认定、行为准则的规范等知识,积极提升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传承人应主动、自觉地将这种认知实践于自身的角色行为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理解与实践,逐步缩短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

3.传承人应具备灵活并及时转换不同社会角色的能力。传承人应提高自身作为传承人的主体意识,应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角色的交往,具备灵活并及时转换不同社会角色的能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的实践中,为花鼓文化与传承人自身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传播与传承凤阳花鼓创造更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渠道。

(二)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传承人角色规范。从社会角色理论角度来看,角色规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以及用于指导该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5]。通过建立健全具有法律效应的角色规范,即相应的条例与法规,可以对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实践起到界定、约束与引导的作用。2010年滁州市文广局制定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又分别颁布了《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与《滁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间对于传承人的认定条件、承担义务、资金补助等均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相关内容对于传承人的角色实践来说指导性不够明确,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作为非遗项目主管部门,应坚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传承人角色规范,通过宣传与培训,帮助传承人正确认识相关的角色要求,从而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有效地进行角色实践。

2.完善传承人角色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传承人的整体素质,更新传承人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对于非遗文化价值的感知水平,以及对于传承人角色的认知能力,从而增强对于角色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非遗文化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组织传承人进行必要的学习研修。以滁州市为例,滁州市区与下辖各县市文化部门组织针对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基本采取座谈、讲座、交流的方式开展,专为凤阳花鼓传承人开展的交流培训比较少。地方文化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于传承人技艺与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训,在数量与质量上加大力度,还应该拓展、丰富培训研修的形式,比如网络培训、外出考察、理论学习、专家讲学等,同时积极为传承人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3.构建传承人角色实践情境。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当今中国的迅速崛起,也为凤阳花鼓的再造辉煌创造了最好的时代机遇。当地主管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为凤阳花鼓传承人构建开展角色实践的良好情境。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区的建设,为非遗传承重塑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实行政府出资、民间捐款、企业投资等方式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植与奖励力度,更好地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在网络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帮助传承人采用抖音直播、微博互动等形式传承传播非遗文化,从而使传承人更好地完成角色实践。

凤阳花鼓发展到今天,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凭借着一代代花鼓人的执着与智慧,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依然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凤阳花鼓的传承具有无形性与活态性的特点,决定了传承人的传承实践必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化特征与个性化差异。同时,作为由国家认定的新时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求其传承行为和角色实践必须在相关的角色规范下有序开展。凤阳花鼓传承人角色构建的研究,有助于明晰社会对传承人的角色期待,通过调整与适应,有针对性地按照角色要求完成角色实践。同时,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与规范的作用,为传承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花鼓代表性技艺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3-01-06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北广人物(2020年28期)2020-07-24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闽南风(2020年6期)2020-06-23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中国现代中药(2020年2期)2020-04-29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海峡姐妹(2019年10期)2019-11-23幸福花鼓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花鼓灯小唱民族音乐(2018年6期)2018-01-24

推荐内容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