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探索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探索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8 15:25:03 推荐访问: 建构 生涯 生涯规划

[摘 要]随着职业环境发展,基于传统职业生涯理论的生涯发展课程遭遇困境。生涯建構理论以“适应”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外在环境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回应职业世界的快速变化,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真实情境。本研究介绍了生涯建构理论的主要思想,从培养生涯适应力、发展职业人格、梳理人生主题三个角度梳理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分析课程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涯建构理论 职业生涯课程 课程建设

课题: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涯发展内生动力研究”(课题编号:22SZB-032)。

教育部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近年来,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备受重视,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职业生涯发展生态,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易变职业生涯”。与此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追求愈发强烈,职业发展形态更加多元,出现慢就业、缓就业、自由就业、不就业等现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是当下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生涯建构理论重视主观建构和多元化的生涯发展,是20世纪末建构主义在生涯教育领域应用的产物,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和思路,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与策略支撑。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困境

当前,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计基于特质因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这种生涯规划模式指导下,课程设计思路是:先认识“我是谁”,再了解“有哪些”,然后决定“去哪里”,最后研究“如何去”,分别对应4个课程主题: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与职业行动。教师倾向于从静止和匹配的角度把学生在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评结果对应于相关的职业,引导学生结合匹配职业的要求及发展路径,设置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些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内容结构清晰,操作性强,追求精准匹配,但可能忽视了时代的适应性和群体的适用性。(1)时代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新职业产生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传统职业及发展路径受到冲击,职业转换更加频繁。个体难以穷尽所有的职业信息,无法根据具体的职业特征与职业心理进行精准匹配,即便定位了具体目标,也容易因为职业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无法达成,这时学生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或怀疑生涯规划的意义。(2)群体的适用性。大学生具有独立的认知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但职业生涯探索体验不够充分,自我概念不够完整,难以定位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很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探索职业人格—澄清人生观—建构生涯发展意向—行动中探索与建构自我”的循环递进过程。借由大学阶段校内外活动或接触职业的机会,开始学习尝试,将体验中的发现与自我对照,进一步认识自己,在自我认知方面开始新的探索,在交互作用和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概念逐渐清晰。由于职业世界的快速变化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人与环境的互动和发展必然导致职业生涯特点具有易变性,生涯未决和生涯转换将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常态。基于传统匹配理论的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变化的应对越来越乏力,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积极回应正在发生的外在变革是决定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关键。

生涯建构理论的主要视角和观点

基于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吸收人—职匹配理论、职业成熟度理论等现代职业心理学理论的合理观点,Mark L.Savickas于2002年提出生涯建构理论,讨论个体如何在动态中实现主观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相互适应,通过生涯探索和职业经历来建构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因职业生涯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不同个体有不同的自我建构,生涯建构理论包括三个核心概念:人生主题、职业人格和生涯适应力。“人生主题”指个体做出职业选择的原因以及指导个体做出这些选择的个人意义,一方面,人生主题为职业赋予意义,使个体选择有意义的职业并投入其中;
另一方面,人生主题使个体更加关注职业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增强个体与社会的联结。“职业人格”是在时间、环境和文化等社会建构基础上发展出的适应策略,包含了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与职业相关的特质。“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应对可预测的生涯任务、生涯角色转换和不可预测的生涯事件时的准备程度。Savickas从生涯广度和生活空间理论视角,将生涯适应力具体化为四个维度:生涯关注——个体对未来关注并做准备的意识,探索“我有未来吗?”;
生涯控制——个体相信自己能适应和影响环境,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解决“谁拥有我的未来?”;
生涯好奇——探索自我及环境的好奇心,加速个体形成对未来的愿景,思考“未来我想要做什么?”;
生涯自信——促使个体做出选择及实施生涯设计的自信心,对未来愿望发问“我能做到吗?”。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要达到生涯阶段的稳定适应状态,都必须经历以下过程:适应性准备、生涯适应力、适应性行为、适应性结果,分别代表着适应的动机、能力、行为、结果。适应性准备是指个体应对改变的意愿或灵活性,在生涯适应力的带动下,做出适应性策略和适应性行为,如定向、探索、建立、管理和分离等策略,即在工作中完善职业人格或自我概念,整个过程在与情境的互动中进行,那些具有适应性准备并有适应能力做出应对反应的个体能获得更高的适应性水平和更好的适应性结果。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

1.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视角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要了解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生涯发展中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培养应对生涯发展变化的资源,具体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设计。(1)引导学生树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受传统生涯发展理论影响,许多学生以为通过一门课程就能让自己确定固定的职业目标和清晰的短、中、长期规划,起初这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便会产生怀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职业生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只确定职业目标,是对生涯角色、发展阶段、发展形态更全面的系统思考。(2)探讨生涯发展的重要主题,包括变化、创造、机会、共建、意义。大学阶段的学生更加渴望独立、自由,但心智成熟度和资源条件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期待,生涯规划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到变化是常态,变化也是个体成长的常态,变化中蕴含着机遇,要敢于与环境进行互动和碰撞。认识到互动可能带来共建,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当前的职业环境中寻找机会,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实现人生价值。(3)储备应对生涯变化的资源,培养面对职业生涯变化的信心。个体拥有的能力、兴趣等特质是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资源,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外界事物互动带来的意义,互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在生涯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课程设计路径

(1)注重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4个维度:生涯关注、生涯自主、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影响着个体面对生涯转变或生涯挫折时的应对能力。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发展滞后或不平衡容易导致生涯问题,应引导学生对生涯发展保持好奇和关注,充满期待地进行积极探索,积累正向的生涯经验,储备生涯发展的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应对生涯发展中的变化。“生涯关注”发展良好的个体,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并制订规划,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涯导向练习和生活技能训练进行引导;
“生涯自主”发展良好的个体,对生涯发展充满自信,敢于选择并有能力做出适当的选择,可以从为学生提供方案、设计生涯规划、强化自我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
“生涯好奇”发展良好的个体,敢于尝试和冒险,付诸更多的探索行为,可通过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训练职业探索技能等方法进行引导;
“生涯自信”发展良好的个体,对生涯角色和目标付诸努力并持续坚持,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可通过让学生确立生涯榜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法增强生涯自信。

结合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及其相应的态度、能力和行为,在课程中可以討论职场榜样及其生涯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职场榜样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涯关注。在课堂活动设计中以学生为本,注重自我需求,讨论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差异,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将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如何回应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帮助学生获得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提供以本校本专业校友为核心的职业案例库,分享优秀校友的生涯故事,激发学生的生涯好奇,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增强他们对生涯发展的信心。

(2)注重职业人格的发展

生涯建构理论认为,职业人格的发展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匹配与定位,更是自我发展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在个体开始职业生涯之前,职业人格会在生活事件、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强化。在生涯教育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过去的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等发现当下拥有的志趣追求和天赋能力,基于当下的职业人格特点,探索与自己适配的工作,在对适配工作的探索与了解中,促进对职业人格的深入分析,从而造就新的职业人格。

在课堂中可以运用量化测评工具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框架,引导学生将量化测评结果与个体成长经历相联系,结合质性的评估资料,促进自我认识,拓展更多的人生价值。比如霍兰德职业人格问卷是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兴趣的框架,结合测评结果,引导学生从喜欢的科目、书籍、电视节目、社团活动等观察自己的兴趣特点,发现并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探索章节,除了引导学生看到自己重视的价值因子和职业能满足自己的价值需要,还要一起讨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自己价值观形成的经历,勇于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也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进一步讨论什么样的价值观更有价值,站在不同立场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更有意义,让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不仅看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也思考更全面的生涯意义和终极追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厘清自己的职业人格,并结合职业人格特点设计大学生活,让学生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大学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厘清自己对不同角色的期待,在更丰富的大学生活中建构更丰盈的职业人格。

(3)注重人生主题的梳理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自主建构起来的,过去记忆、现在经验、未来期望编织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人生主题。生涯建构理论提出应关注学生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证明和展示什么,应该让学生在对生涯的探索中进行自我建构。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发现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挖掘他们带给自己的心理资源和生涯支持;
引导学生结合校内外学习和实践经历,深入分析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实习实践等经历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厘清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联系;
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的发展现状,体验真实的职业情境,结合职业实况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不当观念;
将这些生涯环境信息梳理整合,形成对自我更理性深入的认识,发现贯穿生涯发展的人生主题。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进行体验探索,还可以设计“生涯人物探索”活动,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访谈任务。每个团队从家庭、学校、专业、职业等方面整理存在的疑问,选择多名对象进行访谈,包括家人、校友、教师或职场榜样等,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积累生涯探索的经验,形成自己对职业世界的认知。这一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在与人物接触中透过资深职业人士的视角看待职业世界的发展动态,从他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主题。课程活动开展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大化地共享学生的探索经验,也能带来生涯探索的动力。

(4)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个性化

生涯建构理论强调个体对职业与生命理解后所建构出来的主观意义,提出“主观生涯”,个体是自己生涯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主张自我生命设计与建构。这提醒我们,不同群体的成长经验不同,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中,应尊重不同个体的多元建构,比如,不同个体对职业成功有各自的定义,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稳定职业;
基于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承认职业生涯课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在课程之外辅以深入的小组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延伸课程教学效果;
针对某些群体可能存在的生涯发展共性问题进行分层分类引导,比如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工科专业女生等,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成长背景、面临的生涯阻碍、具备的生涯资源,贴近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
基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立足文化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为重点,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课程教学效果

生涯建构理论吸收传统的生涯教育范式,并不否定关于预测、匹配、决策的理念,同时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性和非线性,重视应对变化的心理资源。长远的生涯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应急于让学生树立长久的规划,确定具体的职业目标,可以基于大体的发展方向,做短期规划,适度规划。因此,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急于让学生规划太具体的目标、找到“完美匹配”,而是要达到更加复合多元的教学效果,比如,带来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学生对生涯发展更加关注,更有责任感、好奇心和行动力;
带来更主动的职业生涯探索,对更广阔的职业机会的探索,对个体职业人格的探索,在动态探索中找到自身特质和环境特征的相互适应状态;
带来学生更加开放的心态,接纳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懂得如何结合自己的人生主题,抓住可能遇到的生涯机会;
带来学生对生涯发展挫折的积极态度,学会整合资源,应对生涯阻碍,重新规划发展路径,思考职业生涯意义;
带来学生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在动态探索中发现并建构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职业人格,勇于对生涯发展进行多元建构,获得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

结  语

生涯建构理论是对快速变化的职业世界的回应,它强调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反映了积极心理学增益模式的预防观,更贴合生涯发展的实况,弥补了传统匹配理论的不足。生涯建构理论的开放性也为职业生涯课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静态匹配到动态适应,从确定目标到接纳不确定,从理性决策到主动建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都給予了我们新的方向。同时,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生涯建构理论,其多元价值取向影响了具体的操作性,其主张的质性研究方法,如叙事心理范式,通过访谈或对话帮助个体把自己的故事加以整理并厘清职业生涯发展的主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当然,每一种理论都有局限性,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础,方法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多种理论视角,吸收不同生涯教育理论范式,让学生既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也能加深对变化的认识,拥抱不确定性,对职业生涯发展保持开放的态度,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终身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关翩翩,李敏.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77-2186.

[3]高艳,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理论转换与实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3-10.

[4]阮娟.后现代生涯理论视野下的高校生涯教育改革[J].江淮论坛,2017(6):127-131.

[5]姜飞月.积极建构:职业心理辅导的当代取向[J].江苏高教,2017(56):11-14.

[6] 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7]Sara Santilli,Laura Nota, Paul J Hartung.Efficacy of a group career construction intervention with early adolescent youth[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9(111):49-58.

(姜莉:河海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课程建设优化措施,提高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年9期)2016-10-18《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