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9篇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9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23 09:45:02 推荐访问: 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观后感

篇一: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3 篇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 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 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 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 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 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 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 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 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 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 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 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 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 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 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

   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 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 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 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 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 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 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 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 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 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 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 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 20 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 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 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 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

   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

  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 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 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 “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 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 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 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 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 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 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 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 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 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 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 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 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 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 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

  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 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 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 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 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 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 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 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 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 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

   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 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 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 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 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 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

  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 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 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 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 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 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 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 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 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 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 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

  

篇二: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15 篇

  而不争。”老子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

  《道德经》读后感 15 篇

  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大家确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 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道德经》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

  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

  《道德经》读后感 1

  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来的期许,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 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奇妙。

  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洁, 《道德经》读后感 2

  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

  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说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奇异之处,即具有共 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

  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智慧。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

  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

  第 10 页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高傲自满再 《道德经》读后感 3

  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

  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 我想这本书应当对我很有关怀,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

  兮福所倚。

  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 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异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

  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 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

  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育。因循世间 于稳定,都起了不行估量的作用。

  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预,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进展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学问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

  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当保持本性, 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

  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由,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 “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

  谐。

  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值得反复学习和商量,是一本常看常 益于自身的人。

  新的书。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

  第 11 页

   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人们要更加和善,与人、与物为善, 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敏自如。

  让人类有一颗和善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外表脆弱,内心顽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

  《道德经》读后感 4

  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今日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共享!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

  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

  何谓道,水即是。

  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道德经》读后感 5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理想

  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样子,倒碗里而成碗之样子,倒锅里而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

  成锅之样子,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照旧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 自己迷失了本性。

  第 12 页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最终静下心来真正的沉醉下去,才觉察它像一汪永不枯竭 《道德经》读后感 6

  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觉察自己的浅

  今日我刚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单独一人往家走。

  薄与缺乏!

  走到了一个拐弯处,我突然觉察一个叼着香烟的人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挂,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 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的发色一样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装束,

  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 我断定他是一个混混。

  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到达

  于是我迟疑着不敢向前,就在此时,一个小学生出如今了我的眼前。那个混混

  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看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 拦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脸奸笑的说:“小子,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大爷我没

  看到其根源所在。

  钱花,接我点钱。”看着那小学生可怕的样子,我真想冲上去一脚把他踹到东门拣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 菜屑去。

  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可一想:如今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来,一会没把他干到,自己两眼一翻,两腿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敏捷会清静,这种清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

  一伸,跑到西方游乐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换算了吧。我就绕到回家了。

  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

  又一个夜晚,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月亮下同一个混混。这回,他拦住了一个中

  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期。

  学生。我想,这回再也不能放过他了。正好一个叔叔从商店里出来,我急忙拉着叔

  第 13 页

   叔说:“叔叔,那有个混混正在抢钱。”那叔叔听完话丢下东西,对我说了声感谢, 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

  就冲了上去。几下就把那个混混抓住了,只见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铐,铐住了混混的 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

  手。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位叔叔是警察啊!

  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月亮,觉得今日的月亮特别秀丽。

  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 7

  《道德经》读后感 8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期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

  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 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商量的《道德经》,

  能长期,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期。所以说圣 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

  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 《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可道,特殊道;名可名,特殊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 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

  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 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读书 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特殊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

  第 14 页

   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进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洁的命题,可是,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

  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 用合适的方法去转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

  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认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 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遥远而不行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或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

  《道德经》读后感 9

  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究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

  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 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进展、转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 《道德经》读后感 10

  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 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终一事无成。

  第 15 页

   莫非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善的诠释了这

  那倒未必。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专心 一点。

  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这不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特殊道。”

  就是“专气致柔”吗?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

  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发呆也一样。我曾经试过,但不久 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

  就被识破。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如今的我们,和以 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

  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担 命极短?假如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如今日就是夷了,地就

  忧,甚至是分心。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做到“营魄抱一, 是希了。所以他告知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

  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努力朝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

  “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当牢牢记住才对呀!正

  《道德经》读后感 11

  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

  第 16 页

   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在某些阶段太舒适,内部个体开始留恋停止不前的时候,就需要有势力来破坏掉这

  如今,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种舒适。迫使进程继续往前行进。所以发生在轨迹内部每个阶段的善恶都有不同意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 义,并没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统一的奖惩标准,而在于那个时间段需要什么。

  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动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顺道而行,奉天承运。

  《道德经》读后感 12

  《道德经》读后感 13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义“善”是好是坏。但从生命遗传来讲,善能创造提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

  升生命多元化品质空间。若生命由造物主创造,造物主希望我们留下来,他自然会 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

  拥护创造而去抑制破坏;这里善代表着创造,而恶代表着破坏。似乎造物主在编写 就算是放到今日,照旧能从中得到确定的借鉴。

  剧本时并非一挥而就;或许也会像小孩子写作业那样,会写错笔划。所以遇到需要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

  改写,有助进程的破坏或许也可称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条“道路”, 来具体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特殊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

  并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冗杂。其实也不是大家认知多深入,阐述的多冗杂,而是没 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如今社会的很多人

  真正明白,到最终都始终找不到落脚点。不妨我来翻译一下。“道”或许可以理解 都宠爱读《道德经》,这也表达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

  为造物主所预设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轨迹,而且要求某时间内必需通过该路径到达终 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

  点。这段轨迹是条虚线,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创造生成新的东西把虚线链接起来。当 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惊异。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进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

  第 17 页

   的方向进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受了 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

  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确定的 ——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

  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确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抵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 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

  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害。老子告知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 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不行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宝等,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 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

  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清静。

  《道德经》读后感 14

  《道德经》读后感 15

  出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共分 81 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 章,第二章《德经》,44 章。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作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 宙起源、万物产生、进展、转变、毁灭的规律的认识。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

  间万物的根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 感,是“万经之王”。

  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样子,在杯中便是杯子的样子,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没

  第 18 页

   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就是圣人无为 而教无字。一切工作都毫不迟疑,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个人住就不去 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 与简洁,细长与缺少,高贵与卑微,先进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与比较表达出 来的。

  世界上全部的概念和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观的推断是相对产生的,所 以对立关系是可变的。所以对价值的推断也是转变的。世间万物都是两两对立产生 的。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 之亦然。善恶美丑,都要泰然处之,不要打扰别人。

  后半部分,根据“道是自然”的原则,对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 精确的论述,说明了老子顺应自然,反对善恶无为的基本看法,使万物自然生进步 展,师法自然,顺应道。

  第 19 页

  

篇三: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站在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 10 篇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 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是小编为 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 10 篇,欢迎借鉴参考。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1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 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 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 十一章主要讲“德”。读完道德经后感受颇深,它让我明白应该如何 更好地去生活、工作。

  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 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 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 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 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所以教导我,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得做到真实待人。

  工作中总会有些意见和观点不统一的地方,所以“善者不辩辩者 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 以理服人。有问题大家多沟通讨论,互相尊重,将问题矛盾化解。

  还告诉我要去做一个聪明的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 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 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给我的启示就是得多学学技能,工作中碰 到的问题要牢记,多去看看结合工作专业方面的书籍知识,多学习, 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指教,这样当你心中明白,就遇事不慌,合 理操作,解决突发事件。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

  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 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

   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 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 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 乐于助人,温暖他人。我们单位就有很好的传统,如一日捐活动,如 工会的义卖活动等等,大家都积极踊跃参与了进去。工作中也是,当 别人有困难时,尽力去帮助他。和谐环境,靠大家。

  道德经核心“无为”是让我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 踏实实,努力工作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 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 就好。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 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 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 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 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 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 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 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 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 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 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 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 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 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 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 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 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 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 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 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 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 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 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 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 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 《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 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 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 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 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

   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 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 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 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 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 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 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 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 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 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 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 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 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 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 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 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 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 520 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 4 月,周景王 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 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 5 年之久,公元前 516 年,王子朝失败, 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 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

   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

  “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 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 老子写下了 5000 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 81 章, 分上下两篇,共 5000 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 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 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 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 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方我们就透过《老子》 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 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 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 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 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 《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 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 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 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 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 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 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 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 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 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 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 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 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好处,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 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 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 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4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 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 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 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 《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 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 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 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 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 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 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 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 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 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 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 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

   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 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 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 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 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 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 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 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 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 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 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 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 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

  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 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 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 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 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 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 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 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 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 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 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 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能够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 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能够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透过必须的形体 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 “有”是因为“无”。上方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

   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 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 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 里面是空的,能够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 “无”这两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 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 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十分的窄,透但是气,十分的闷。宇宙之所以 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 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那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 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 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 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 “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 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 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 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 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 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 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 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 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 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 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 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 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

   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 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 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 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 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5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 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 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 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 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 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 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 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 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 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 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 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 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 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 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 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 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 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 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 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 “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 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 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 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 信 之 , 得 信 。

  ”“ 上 善 若 水 ”“ 夫 唯 啬 是 谓 早 服 , 早 服 谓 之 重 积 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 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 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 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 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 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 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 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

  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 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

   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 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 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 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 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 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 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 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 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 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 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 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 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 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6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 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 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就应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 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就应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 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但是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 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十分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 “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 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 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 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 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 难明白。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方。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 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 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 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 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我置 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 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 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 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 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 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3)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 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 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 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 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 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 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 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 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 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 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 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 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 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 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 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 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 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 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 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 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 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

   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 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 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 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 X 这类贬义 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 故不 x 欲如玉,x 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 以最

  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 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 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 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 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 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 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 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 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 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 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 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 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 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 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 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 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 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 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 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 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 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7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 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 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 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 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 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 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 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 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 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 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

   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 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 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 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 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 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 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

  “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 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 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 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 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 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 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 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 X 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 x 欲如 玉,x 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 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 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 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 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

   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此文来 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 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 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 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 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 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 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 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 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 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 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 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 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 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 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 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 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 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8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不仅仅每个人发了本《道

  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举行讲座。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 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 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 章在前,第 38 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 81 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道德经》是中国 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 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之后成 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鲁迅以前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 生真谛。林语堂也曾对《道德经》大加赞赏,他说:”我觉得任何一 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 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 应,我自我就是如此。“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的大概含义是:”道“是能够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 那样;道的名是能够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无“是 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 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一样;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 “,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无“和”有“是从不一样角 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一样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 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来源。这一章说明 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诉人们怎样去认识大道。在老子看来,”道“是 不能够用语言确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 观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远而又深远,是万物

   所从出的地方。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

  经书“,成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

  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 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 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 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 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 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 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 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 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 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 仰习惯,构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 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道教 的思想基础是老子和庄子在当时条件下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理解和认识, 存在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思想并存的现象,有些思想此 刻看来有点无稽之谈的感觉,但在当时条件下,正由于这种无稽

  之谈的联想的解释中产生了理论宇宙无极与太极玄学秘籍的大门。

  也就是说揭开宇宙的奥秘。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只有一个宇宙的道理。

  这就是”道生一“的一个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个 理念,存是万物的基本好处,亡却是万物的最终结局。因而迫生出” 二生三“的理念,万物为生存而奋斗,在奋斗产生矛盾,在矛盾中产 生新物质,这就是”三生万物“的理念。这就是潜藏于古代宗教中的 哲学思想。

  而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 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 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

   的寻探。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 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 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 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但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 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构成,有生于空,空即是 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 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之后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 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向成 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 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 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 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 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 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 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 部禅学了!而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 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 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 下方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 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但是,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 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

  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 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 他 跟 着 就 说 :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檄 。

  “” 故 “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 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 际,务必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务必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

   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 思。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 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 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正如卢川芳郎所说:《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 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修改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 体,而其资料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 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知识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带领下,我将 继续前行。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9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 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 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 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 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 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 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 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 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 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 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 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 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 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 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 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 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

  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10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 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 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 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 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 “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 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 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 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 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 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 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 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 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 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 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

   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 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 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 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 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 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 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篇四: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15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

  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 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 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 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 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 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 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 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 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经》读后感 2 16 日——20 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

  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 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

  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 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 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 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 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 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 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 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 斤水, 比例 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 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 3 个月后就可以 使用了,当然 6 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 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 3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

  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

  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

  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

   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

  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

  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

  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 力量!

  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愿你也可以

  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生命之“道”不受羁绊,在平淡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

  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

  《道德经》读后感 5

  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

  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

  《道德经》读后感 4

  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

  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

  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

  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

  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物。”这是智慧。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

  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

  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

  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

  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 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 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 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 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篇五: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9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 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 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 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 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 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 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 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 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 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我 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 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 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 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

   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 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 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 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 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 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 理解。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 辙。

  《道德经》读后感 2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 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

  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 流动,官与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 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 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 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 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 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 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 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 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 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 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 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 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 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 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财官为了 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 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 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 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 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 吗?

  《道德经》读后感 3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________。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 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 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 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 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 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 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 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 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 4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 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 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 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 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 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 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 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 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 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 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 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 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 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

   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 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 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 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 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 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 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 5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 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 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 “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 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 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 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 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 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 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 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 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 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读后感 6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 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 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 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 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 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 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 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 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 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 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 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 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 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 7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 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 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 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 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

   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 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 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 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 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 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 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 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 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 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 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 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 8

   16 日——20 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 《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 —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 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 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 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 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 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 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 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 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 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

  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 斤果皮垃圾(要 选择新鲜的),10 斤水,比例 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 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 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 3 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 当然 6 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 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 9

  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 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 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 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 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 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 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 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 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 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 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

  

篇六: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When you decide to stick to one thing, the whole world will make way for you.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 12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 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 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 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 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 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 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 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 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 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 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 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 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 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 2

  16 日——20 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 《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 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 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 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 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 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 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 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 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

   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 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

  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 斤果皮垃圾(要 选择新鲜的),10 斤水,比例 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 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 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 3 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 当然 6 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 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 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 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 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 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

   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 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 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破。这样有助于 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 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 4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 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 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 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 “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 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 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 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 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 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 “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

   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 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 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 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 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 5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 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 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 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 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 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 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 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 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 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 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 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 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 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 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道德经》读后感 6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 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 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 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 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 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 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 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 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 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 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 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 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 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 7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________。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 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 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 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 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 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 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 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 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 8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 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 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 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__再行西游。老子 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 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 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

   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 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 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 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 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 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道德经》读后感 9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 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 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__大部分 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 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 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 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 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 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 争鱼死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 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 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 10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 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 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 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 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 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 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

  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 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 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 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 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 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 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 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读后感 11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 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 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 “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 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 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 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发呆也一样。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因为那时候的我会 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 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 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 做到吧。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 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 这句话吧。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 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经》读后感 12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 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 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 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 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 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 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 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 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 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 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 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 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 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 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篇七: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 12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 是道家思想的主要________。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 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 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

  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 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 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 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 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 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 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 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 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 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 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 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 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 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 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破。这样有助于 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

   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 3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 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 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 “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 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 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 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发呆也一样。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因为那时候的我会 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 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 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 做到吧。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 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 这句话吧。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 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经》读后感 4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 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 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 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 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 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 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 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 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 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 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 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 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 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 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 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 5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 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 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 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 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 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 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 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 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 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

   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 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 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 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 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读后感 6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 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 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 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__再行西游。老子 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 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 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 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 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

   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 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 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 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道德经》读后感 7

  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 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 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__大部分 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 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 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 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 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 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 争鱼死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

   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 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 8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 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 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 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 “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 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 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 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 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 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 “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 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 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 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 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 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 9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 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 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 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 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 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 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 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 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 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 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 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 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 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 10

  16 日——20 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 《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 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 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 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 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 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 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 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 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

   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 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

  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 斤果皮垃圾(要 选择新鲜的),10 斤水,比例 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 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 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 3 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 当然 6 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 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 11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 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 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 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 只无形的手牵引我走向另一个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 又行不同道。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顺其自

   然,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

  行走下来却又拥有不同的人生,而我们走的又将会是什么道呢?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 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 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 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 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 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 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 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读后感 12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 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 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 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 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 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

   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 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 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 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 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 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 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 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 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篇八: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 6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

  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 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 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 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 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 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 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 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 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 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 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 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

  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 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 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 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 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 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 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 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 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 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 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 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 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 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 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 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 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 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 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 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读后感 2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 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 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 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 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 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 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 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 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

   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 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 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 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 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 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 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 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 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 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 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 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 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 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 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 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 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

  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 3 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 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 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 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 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 3 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 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 214 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 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 4 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 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 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

   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 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 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 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 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 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 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 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 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 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 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 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 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 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道德经》第 25 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 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 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 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 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 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

  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__年版,第 3 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 76 章、78 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 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 20__版,第 5 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 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 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 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 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 “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 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 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 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 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 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 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 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 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 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

   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 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经》读后感 3

  作为一部流传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 直以来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的 人们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 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圣经》,而《道德经》则排第二。纵观道 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玄奥无极、 囊括百家、包容万物,是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治国、齐家、修身、 为学的宝典。

  《道德经》全书分两部分,道经和德经,总共八十一章,所 涉及的内容很多,不易一一遍说,所以只挑选十分感兴趣的几部 分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第一部分“天地之始”。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这一章 集中展现了老子的宇宙观。我们最熟悉的是前两句“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成现代文,历来有很大争议,我比较同意的是这种说法,即 “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

   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

  有,是万物的开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稍加用心,我们不难 发现,整个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从天体到粒子,从自然 界到人类社会,无不受着各种规律的支配,如生死兴衰、交换轮 回等。但是,这些我们能认知的规律恐怕并非老子所说的道,老 子所说的道,是一种终极的规律,在它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规律, 而我们所能认知的种种规律都受着这种终极规律的支配,而这种 终极规律我们则无法认知。举个勉强的例子,我们能认知的各种 规律就好像一台电脑里的各种软件,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他们 都要受到电脑系统的支配。当然,电脑系统也还是要受别的规律 的支配,并非一种终极规律,而且各种软件之间的关系也远没有 宇宙中各种规律之间的关系那么错综复杂、变化莫测。所以说, 这个例子是勉强的。谈到终极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开宇宙的来历 这个问题。关于宇宙的来历,目前较为普遍的被接受的一种观点 是宇宙起源于 127 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时间、空间等万事万物 由此开始。可是,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就引出了一个无法言说的 东西。宇宙诞生之前,什么都没有,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那又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这一点上,老子停在了形而上学的地 步,他认为有生于无,但这终极的“无”,却是不能被认知、无 法言说的。而西方的许多思想家却又往前迈了一步,进入神学地 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有个终极的、万能的上帝,是上帝创造了

   万事万物。究竟谁对谁错,我们没有充分的证据去判别,但两者 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有个终极的东西。

  第二部分“小国寡民”。这是第八十章。原文是“小国寡民。

  使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技术落后,没 有战争,人民生活简单,安居乐业,社会交往甚少,就像世外桃 源一般。然而,看看现在的世界,情况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各种 各样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战争此起彼伏,人民生活越来越复杂, 社会交往日益繁多,而且这种情况似乎会随着物质技术的不断发 展而持续下去。老子的心愿是好的,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人类社 会没有停在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而是飞速发展变化着。也因此, 老子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其实也不难想象,一个小 国寡民的社会,其生产力、技术等肯定难以提高,一旦遇上大的 自然灾难,很可能导致灭顶之灾。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根本欲望, 人类历经艰难好不容易生存下来,又怎敢冒那样的险。所以,不 断发展下去是必然的事。那么,现在的社会好吗?这真的很难说, 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中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战争、疾病、 环

   境污染、其他生物迅速灭绝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灾难和人为 灾难,可以说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又不停地制造问题,没完没了 地进行下去。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谈谈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

  可悲的是,没有一个合理的目的。站在唯物论立场,我们知道, 整个宇宙最终会消失的,即使人类能生存到那时,也依然难逃灭 绝的厄运。我们也知道,人可以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而欣然忍受 种种苦难。站在神学立场,可以说人类是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而 存在。为了那个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的上帝而存在,如果能幸福生 存着,倒也罢了,可是如果生存得不幸福呢?可见,我们无法为 人类的生存找到一个合理的终极目的。当然,对于个人而言,考 虑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杞人忧天,但为了说明一些问题还是不得 不提。

  既然人类生存并无什么终极目的,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追 求生存过程中的幸福。所以,人类应当顺着本性追求生存,并且 也要追求生存的质量。人类是要发展进步的,只是不能把这颠倒 过来当成生存的目的,从而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取灭亡。因此, 我们不妨用老子的“尊道贵德”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尊道贵德”就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要顺应道,遵从德。

  为什么要这样呢?按照老子的观点,万事万物来自终极的道,并 受它支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不管人类再怎么聪明,再怎么具 有创造力,但与道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说得通俗一点,这其

   实也就是要人类不要太自大了,要敬畏这个世界。西方人曾经声 称要征服自然,但后来种种教训使他们认识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 的。如果他们早点了解老子所说的道,也许世界就不会是现在这 个样子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尊道贵德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 句话叫做“无知无畏”,说得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觉得无所不能, 无所畏惧。如果一个人能静下心来想想这个世界的伟大、奇妙, 那他至少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卑微,从而对身外之物有所敬 畏,不胡作非为。推而广之,如果人人都能尊道贵德,那这世界 将会美好许多。

  最后,也有些问题不能不说。就是我们应该怀着一种纯正的 心态去读《道德经》,去了解里面的大智慧,为道而修德。而不 是像某些人那样,怀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去学习《道德经》,把 老子所强调的真、善、美抛到了九霄云外。那样的话,就只是学 到了表面,却没能学到内涵。诚然,掌握《道德经》中的智慧对 于立功成名是有很大帮助的,历史上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因此, 有些人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其实,这也正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 就像刀子一样,既能救人,也能杀人,关键看使用者是什么心态。

  老子作为一个目睹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大智慧家,当 然不会希望人们运用智慧去追求立功成名,否则他也就不会提倡 绝圣弃智了。另外,我们个人学习《道德经》,更多的是了解一 下古人的智慧,至于学习里面的大智慧,那是因人而异的。另外, 《道德经》整体上注重柔、弱,某些思想放到现在甚至是不被提

   倡的,这对于正值风华正茂之际、本该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立功 扬名的年轻人来说,难免会有些影响。所以,建议个人在读《道 德经》时,一定要多加思考,多从实际生活中去观察感悟其中的 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 4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 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 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 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 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 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 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 “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 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 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 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 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

   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 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 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 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 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 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 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 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 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很有其独到性。现在看来有些观 点很幼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称之为高瞻远瞩也不为过。他的 一些阐述,让人很容易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 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 “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 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 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

   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 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 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 展。

  与之相对的,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 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 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 论述。

  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跟孔子的不大相同。

  他认为,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 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 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 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 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 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 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 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 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 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

   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 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 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 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

  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跟孔子大相径庭,完全不同于儒家学 派的观点。《道德经》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 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 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 忠臣。《道德经》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 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 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 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 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 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 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

   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 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此外,我还总结出了老子关于政治及社会哲学的一些看法。

  《道德经》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 面,《道德经》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 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 人生态度,《道德经》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 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道德经》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 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 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 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 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 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 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 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 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 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 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 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 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 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 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 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 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 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 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 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 “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 作用。

  《道德经》读后感 5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 81 章,前 37 章为《道经》, 后 44 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 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

   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 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 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

  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 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 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 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能 够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 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 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 性所致。

  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 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 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 人类还没发现 0.1 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道德经》读后感 6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 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 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 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 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 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 571 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 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 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 养之术。据说活了 200 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 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 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 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 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 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 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 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 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 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 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

  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 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 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篇九: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15 篇

  《道德经》读后感 1 16 日——20 日,我参与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

  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 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 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肯定会 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虚心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 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假如撞上去,岂不是以 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假如地球上没有水,我 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全 部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 清理我们不喜爱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 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肯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 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 斤果皮垃圾(要选择 新奇的),10 斤水,比例 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 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 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 3 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 6 个月以上最 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

  第 1 页 共 14 页

   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 2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转变对 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 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 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欢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 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 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苦痛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楚准 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 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 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 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剧烈推举《大道至简— —【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穿、 有机结合,既深化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 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 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吸取智慧和力气!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

  愿你也可以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安静的港湾,让生命之 “道”不受羁绊,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经》读后感 3

  第 2 页 共 14 页

   今天我刚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独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个拐弯处,我突然发觉一个叼着香烟的人站在角落里。

  月亮高高挂,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的发色一样

  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装束,我断定他是一个混混。

  于是我迟疑着不敢向前,就在此时,一个小学生消失在了我的眼

  前。那个混混挡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脸奸笑的说:“小子,知道

  这是什么意思吧,大爷我没钱花,接我点钱。”看着那小学生可怕的

  样子,我真想冲上去一脚把他踹到东门拣菜屑去。

  可一想:现在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来,一会没把他干到,自己两

  眼一翻,两腿一伸,跑到西方游乐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换算了吧。我

  就绕到回家了。

  又一个夜晚,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月亮下同一个混混。这回,他

  挡住了一个中学生。我想,这回再也不能放过他了。正好一个叔叔从

  商店里出来,我赶忙拉着叔叔说:“叔叔,那有个混混正在抢钱。”

  那叔叔听完话丢下东西,对我说了声感谢,就冲了上去。几下就把那

  个混混抓住了,只见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铐,铐住了混混的手。这时我

  才明白,原来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月亮,觉得今天的月亮特殊

  秀

  丽。

  《道德经》读后感 4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

  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

  第 3 页 共 14 页

   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单,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 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 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 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 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 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 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抱负,是一位智者对他心 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 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 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 5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 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

  《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旧能从中得到肯定 的借鉴。

  第 4 页 共 14 页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 “道”、“德”来具体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特别丰富,可 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许多思想的基础 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许多人都喜爱读《道德经》,这 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许多思想、理论, 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 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惊讶。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 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 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肯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肯定的 程度,都纷纷起来抵制,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 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害。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 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