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教学设计 >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22 14:00:03 推荐访问: 公开课 公开课个人心得体会 公开课个人感悟

篇一: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天下国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讲述爱国故事,理解和认同中国人的“国家与天 下”情怀。

  2 通过憧憬个人担当,感悟和积蓄民族文化自信与使命。

   推荐讲述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推荐讲述当代的爱国故事

  目 录

  CONTENTS

  评选爱国故事“首席主播”

  第 三 课 时

   推荐讲述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一、推荐讲述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1男生代表讲述一个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2女生代表讲述一个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3教师讲述两三个历史上的爱国故事。

   故事集锦

  1《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 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 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同频 共振,从为国尽忠、收复河山、为国争光的人生追求 延伸为爱心奉献、兴家乐业、做好本职工作的乐于担 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 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

   2屈原投江:屈原满腹才情,但怀才不遇,先后被两任楚国 国君疏远、流放。生前写下著名的楚辞《离骚》,公元前278 年,在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后,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 汨罗江而死。空有报国之心,无英雄用武之地。但其忠君爱国 之志感动天地。

  3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末年,荷兰殖民主义者派兵侵占我 国领土——台湾, 实行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 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 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 000多人,包围台湾,经过9 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撤出台湾。台湾又回到 祖国的怀抱。守护疆土、保家卫国的伟绩使其永载民族发展史 册。

   4抗战将领薛岳: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 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杜鲁颁授的自由勋章。在长沙会战 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 了日军的进攻,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四次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时有抗日“战 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推荐讲述当代的爱国故事

  1 推荐最喜欢讲故事的同学讲述一个当代的爱国 故事。

  2 推荐不太擅长讲故事的同学讲述一个当代的爱 国故事。

  3 教师下发当代爱国故事的材料,学生课后阅读 并练习讲述其中一个故事。

   故事集锦

  1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原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1945 年生于吉林辽源,自称是农民,高考时以平均分986的成绩, 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他也是当地 十年间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正赶上“文化大 革命”,他开山放炮,被下放车间,还当上了厂里的技术科长 。“文化大革命”后去荷兰做了两年访问学者,之后,被日本 国立天文台聘为客座教授。当声誉日隆,被全世界天文界青睐 之时,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毅然舍弃高薪,决定回国就任中国科 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而那时他一年的工资,仅仅等于国外一 天的工资。许多人都说他傻,可他自己心里明白,科学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他拿着咸菜,扛起锄头,翻山越岭,夜以继 日,他用23年的守望、钻研,造出了一口世界最牛的“大锅”。

  因为它叫“天眼FAST ”,它震惊了全世界!“天眼”,到底有多 牛?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 射电望远镜!它是大国重器、苍穹之眼,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 灵敏度高10倍,较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10倍 ,它一开机,就能收到1351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未来可用于捕捉 外星生命信号。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南仁东于2017 年9月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遵其遗愿,丧事从简,没有举 行追悼仪式。他平生愿望是在天文观测上,让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

   2好心人“炎黄”张纪清:已到古稀之年的江苏江阴市民 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但随着他善事越做越多,房子却越换越小了。他曾在27年 间,不断以署名“炎黄”的方式,给贫困学生、希望小学、 敬老院、地震灾区捐款。一个人做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坚 持做一件对的事;难得的是宁愿清贫度日,只为传递爱心。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用一生善举 ,为后人点燃互助香火,代代相传。2016年获评“感动中国 2015年度十大人物”。

   3耶鲁村官秦玥飞:2005年,秦玥飞取得美国耶鲁大学的全 额奖学金,赴美留学。26岁,秦玥飞从耶鲁毕业后,却来到湖 南一个小山村,走上一条进基层、当村官的实干路。现任衡山 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自2011年8月担 任“大学生村官”以来,他立足农村实际,心系村民,争取多 方社会资源,积极募集资金,倾心公益事业,在帮助硬化村级 道路、安装路灯、改善农田灌溉设施、引进信息化教育设备、 改扩建敬老院、提供校车安全保障等方面积极努力,无私奉献 ,为当地谋取民生福祉做出了较大贡献,深受乡村干部和广大 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脚踏泥 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 下的种子叫理想。守着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2017年2月获评“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

   4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生前曾任海军某舰航空兵部队 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 军飞机。2016年4月27日,在驾驶战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 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危急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 力挽救战机,推杆无效后,他被迫跳伞,坠地后受重伤,经 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9岁。张超肯定知道,歼-15飞机系 统高度集成,发生电传故障,第一时间跳伞才是最佳选择。

  生死关头,张超却做出了一个“最不应该”的选择……那奋 力一推,是他试图制止机头上仰、避免战机损毁的最后努力 。心爱的战机,是国家自主研发的重要资产,在张超的心里 ,比生命更重要。2017年2月获评“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 物”。

   评选爱国故事“首席主播” 评选爱国故事“首席主播”。

  

篇二: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 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 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特点:准确、简洁、平实 生动、形象、活泼 3、分类: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

  说明文 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 是事理说明文。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二、题型:

  1、找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 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

  ①看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②看首尾段、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 在文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描写句、抒情句、

  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

  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 征) ”。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2、找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 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 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 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 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

  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

  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 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

  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 ,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 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举例子

  3、 列数据

  说 作比较

  明 打比方 方 画图表 法 下定义

  作诠释

  分类别 摹状貌

  • 常见说明方法(口诀)

  • 列(数字)、举(例子)、 下(定义) ,

  •

  • 分(类别)、作(比较)、 打(比方) ,

  •

  • 摹(状貌)、(作)诠(释)、 画(图表) 。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⑩引用说明:

  • 有以下几种形式—— •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于举例子) •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于列数字) •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

  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

  的作用。)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掌握说明方法 (语言标志)

  •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 ★列数据: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 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

  〈四〉)

  • ★ 作比较:也、而、相对于、较……

  • ★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

  • ★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 ★ 打比方: 像、仿佛……

  • ★引资料 : 引用,标记是引号。

  • ★配图表

  ★摹状貌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下定义 VS 作诠释

  •

  •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

  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

  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

  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

  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

  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

  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

  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

  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

  象变换位置。

  •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不能这样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题解析

  •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

  •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 c.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 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

  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

  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

  “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

  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

  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

  围,因而是作诠释。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作比 较

  VS 打比

  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

  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 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 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 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 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 两事物。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题解析

  • 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

  的“加工厂”。(打比方) •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

  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 • 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

  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 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 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

  比较说明。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说明方法的作用

  • 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 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 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 明更加严密。

  • 列图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 、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 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 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 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 于读者理解 和认识。

  • 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 清晰)。

  • 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准 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 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 性质与特点。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实战演练: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

  用。——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

  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 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 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 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

  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 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 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 下鲜明、深刻印象。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举例子的答题模式:

  这句(段)话列举了……的例子,具体说 明了……(具体说明的常常是例子前面紧 挨的那句话,或例子前后较近的那句话。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

  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 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 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 ,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

  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 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作比较的答题模式:

  这句(段)话把······和······进行比较, 突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

  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 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 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 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 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打比方的答题格式:

  这句(段)话把······比作······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 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 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 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 更充实,有说服力。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引资料的答题格式:

  本句(段)引用了······,有力地说明了 ······,是读者信服。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如: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 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

  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 “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 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 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下定义的答题格式:

  这句(段)话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说明对象 )的······特征。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 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 ,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 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

  ,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 一目了然。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列数字的答题格式:

  这句(段)话列举了······(具体数字内容 ),准确说明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答题套路

  分类别:这句(段)话把······(说明对象)分为 ······(种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

  象)的种类。

  作诠释:这句(段)话运用了作诠释说明方法 ,更全面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

  征。

  摹状貌:这句(段)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 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形状 相貌。

  列图表: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一目了然地说 明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归纳说明方法

  考察方式:

  考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①会判断 (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

  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 用?)

  回答模式:

  “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的/具体的/

  生动的/清楚)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特点。

  ”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归纳说明方法

  注意事项:

  ⑴、“下定义” 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用公式化 的语句来表达,“某某叫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 ”的形式来表达。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 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解说、描绘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 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⑵、“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 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 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突出不同之处。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

  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 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 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

  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理清说明顺序

  •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

  低→高……

  •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

  原因→结果

  •

  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

  主要→次要

  •

  整体→局部 ……

  •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

  ↑

  季节:春→冬;

  ……

  •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蚕 茧到成虫的过程”等)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举例分析: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

  →卢沟桥(时间顺序)

  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 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

  (一般→ 个别)

  (结果→原因;

  主要—次要)

  (概括→ 具体)

  5、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佛 (空间顺序)

  印(右)

  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

  、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 (空间顺序)

  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理清说明顺序

  方法指路:

  1、概括要点。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 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 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 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理清说明顺序 方法指路:

  2、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

  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3、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 式,即:

  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

  用了……的逻辑顺序。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五·体会说明语言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说明文的语言

  •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 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表示推测、估计

  之意。若去掉会使句意肯定化,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题型:能否去掉?为什么? 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 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 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体会说明语言

  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 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

  、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

  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试题讲析

  例如:

  "我国 的石 拱桥

  分析:“几乎”是接近 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 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 处都有。去掉后,意思

  几乎

  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到处 。

  都有"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 性

  2、恰当的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 另一种体现。

  例如《莺》中说:“莺生性胆小,在它同样弱小的鸟 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

  。

  “常常”表明不是唯一的情况,而是大多数情况下如 此,莺鸟在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居然“常常”躲避,足见 其生性胆小到了什么程度。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3.“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

  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 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 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科学性。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 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 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语言准确性 题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题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原词 更准确、生动。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题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观点(删还是不删)。

  (2)分析词语的文中义,如:“比较”“几 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 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 量。

  (3) 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 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4)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题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 "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题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

  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

  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6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 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6·说明文的结构 •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

  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 题型1:分析文章结构? • 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

  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 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

  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 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 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分析说明结构

  辨析概念: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分析说明结构

  总体结构: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释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 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 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

  常见形式: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分析说明结构

  补充说明:

  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引出说明的内容;

  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

  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7·划分段落层次

  • 1.借助说明顺序和结构及一些语言标志进行。结构:

  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等。2.要注意 通览全文,把握说明的中心和重点。3.说明事理 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应从逻辑关系上考虑。

  • 4.介绍建筑物、场地的,类似记游式记叙文,可 按先后顺序划分。

  • 5。介绍生物或器物的,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 面去划分。

  • 6.说明对象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

  套一格种式,要灵活掌握。

  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先了解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

  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

  中间进行详细的说明,

  结尾作总结说明.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 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

  分段落层次就易于入手了.

  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8.发散创新

  •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 关现象进行解释。

  •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

  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 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

  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

  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

  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第五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9.说明文写法分析 ⑴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 更……(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 用)” ⑵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模式:“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地使用 了……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 的说明形象生动。” ⑶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 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 了说明外,还有……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 说明、议论),如……这句,就是……(表达方 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第五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十·其它

  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归纳题目的作用

  • (1)把握象征意义;

  • (2)语带双关;

  •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5)文章线索;

  •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 (7)吸引读者、新颖;

  •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

  后再分析作用。

  第五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概括说明内容?

  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

  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 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 、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第五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

  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第五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

  • 1.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 2.概括方法:

  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 注意:

  1、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别说明,或列点说 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2、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第五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

  •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 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总分关系中分说 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第六十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六点 二十七分。

  

篇三: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第五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 学”有关密切关系的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默读;2、把握文章条 理;3、理清作者思路。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掌握本文 的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 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学会从实际出发,得 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而学习本文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 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训练学生阅 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中的哲理。由于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 难度,所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文言文,通读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因而我把教法学法定为朗读法与讨 论法相结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部分: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 地庙前的两只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 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 了石兽。那么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 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 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他曾专门为阅微 草堂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阅微”就取自 这句话。题材以鬼狐故事为主,但关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 当广泛。

  《河中石兽》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

  (三)具体教学步骤:

  文本层次分明,段落清晰,因而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我准备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一边读一边疏通生字生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7~9 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因而我把阅读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再听老师范读,同 时让学生注意老师的断句,并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学生仔细阅读,一边读课文一边查看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 容,整体感知文章。(这里请学生用“这是一个关于干什么的”的形式说说文本 的基本内容,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第三步:学生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 学会自主学习。) 第四步:学生细细读每一段,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 结果怎么样?(这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交流,在 交流中合作、探索。) 第五步:这也是最后一步,师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这个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里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互动能力,调动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交流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积累几句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层次清晰,有助于学

  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 ----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篇四: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精品-优秀PPT课件-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感谢大家聆听

  

篇五: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 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炼的语言。

  3、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重、难点 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 提前预习、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1、采用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读对联,猜诗人:

  多媒体出示对联 1、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郭沫若 2、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3、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学生齐读 师:有谁知道这几幅对联所写的是哪位诗人? 生 1:杜甫 师:你怎么知道是杜甫? 生 1:因为“诗圣”是杜甫,还有“草堂”是杜甫在成都郊区的住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有根有据,不错。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出示 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走进石壕村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壕村,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先来听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歌的?学生点评。

  有谁愿意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1、明确古诗朗读方法(出示投影)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第二步——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 第三部——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的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见课文注释) 2、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

  3、早上我们预习了课文,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还有那些字词感觉到理解的还不 清楚的? 4、翻译检查:出示 PPT.(PPT 上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5、同学们,走进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

  (“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

  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

  袭击,凶狠残酷。)

  (二)倾听石壕妇

  同学们,走进石壕村我们看见了“有吏夜捉人”,我们听见了什么呢?

  (老妇的苦苦哀求,差吏怒吼声)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听听老妇说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苦”理解分析课文。

  板书:老妇:

  啼

  (苦)

  (三)、补白石壕吏

  刚才有人说,还听见了差役的怒吼声,可课文中没有差役的说话啊?

  (出示填表题) 请同学们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多媒体出示)

  县吏:汝家可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其真无人耶?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孙母现何在?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官吏:

  呼

  (怒)

  学生看黑板,一个彷老太太的语气,同桌彷官吏的气进行对话练习。

  【这首诗题为“石壕吏”,内容虽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再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

  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也叫“藏问于答”(板书)】

  同学们再看看课文,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老妇的苦,官吏的暴,是谁见证了这个过程呢?

  大家想一下,既然杜甫在现场,他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不合常理呢?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

  呢?官吏为何不抓杜甫?2、杜甫为什么一言不发,不制止呢?)

  三、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

  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

  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四、作业

  1、背诵 课文。

  2、片段写作:把差役和老夫的对话用现代文写出来。

  五、板书设计

  石壕吏(杜甫)

  官吏:

  呼

  (怒)

   老妇:

  啼

  (苦) (藏问于答)

  杜甫:国难 民苦 (忧)

  六、教后反思: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

  成良好的语感。”老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下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那么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而是

  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上课,因为是文言文,学生对课文

  重点字词的理解可能有难度,为了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疏通文

  意关。本课预设的五个环节,我都按照预设一一进行了,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于:

  1、聚焦核心,直指悲苦。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核心的东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的东

  西才能有效地去解读文本,也才能领悟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情感,课堂的探讨也才会有真正的

  意义。《石壕吏》的核心应该是反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设计教案的时候就

  应该紧紧围绕百姓的“苦”去做文章,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在从“苦”的探讨中,我们深切感受了

  老妪一家家破人亡的痛苦,看到了她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的艰苦,理解了她垂老别家

  的内心的悲苦。这些苦让学生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会激起与诗人共同的情感——

  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2、体验朗读,以心换心。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化作了文中的人物,与人物同欢笑共

  悲苦。课堂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吏的凶狠与妇的悲苦形成的鲜明对照,那么顺势让学生通过声

  音甚至表情呈现这种对比,不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与人物的共鸣,体察人物的内心情感,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3、适时引导,指明方向。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

  自己的阅读,甚至用霸权意识去取代和束缚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课堂中依然应该发挥其组织

  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堂才不会像一盘散沙,学生的思维发散、个

  性阅读才会有一个中心,学生的理解也才会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迈进。就像在课堂中呈现

  

篇七: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文本: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品味语言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体味 杜甫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有创见性地探究与生活进行对话;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实现师生、 生生之间的对话,在多重对话中达成教学目标。

  2、在主问题导学中推进流程:抓住两个关键词“历史” 、 “苦难” 、 “情怀” ,设置总领全局的主 问题,在逐层推进中实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达成教学目标。

  3、在经典积淀中拓展资源:教学中灵活渗透杜甫及杜甫名作的文学教育,让学生体味忧患苍 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

  设计思路

  1、以“读”为主线: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2、以“苦”为核心解读文本: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闷的灵魂。

  3、以重点词句的体味为突破口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文中不同人物所遭受的苦难,理解他们的内心。

  2. 理解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人的祖先为什么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因为战争。看来战争永远伤害的 是?百姓! 我们今天要来跟着杜甫的穿越到唐朝,感受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今天学习三吏、三别中流传 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

  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多读

  1.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朗读六个重点字音(两遍) :

  逾 yú 邺 yè 戍 shù 妪 yù 衰 shuāi 咽 yè 看 kān (2)读出音长: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

  比如:

  暮(mù)投(tóu)---石(shí)---壕(háo)---村(cūn)--有(yǒu)吏(lì)夜(yè)捉(zhuō)---人(rén)--(3)试读课文一、二段: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奏。

  2.字正腔圆地齐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个著名的播音员,你在听他朗读时,注意寻找自己的不

   足) ,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再读课文,感悟情感。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多思

  (一)自主探究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2.为什么要夜间“捉”人? 3.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4.老妇人的“致词”说了哪些家事? 5.最终抓到人没有?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 你准备用哪个字来概括文中人物的遭遇?如果让你来导演 这场历史悲剧,你最想表现哪个人物的苦?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读到他(她)的苦? 1、品读老妇之苦。

  (1)苦难的家庭。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品读一个“新”字。两个儿子丧命,还有一个朝不保夕,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 黑发人,而老妇是白发人不能送黑发人,苦难的家庭,没有希望,没有盼头,是不幸中的大不 幸。

  (2)无奈的命运。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古人说文言,实字好比骨肉,虚字好比气质。两个虚词,一“且”一“矣” ,更多地隐藏 了了老妇无限的绝望和伤痛,聚焦了所有的无奈、沧桑和老迈。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自请服役有自愿快速离去之意,这种想法来自掩护老翁、照顾儿媳、保护孙子的心理;

  由“请从吏夜归”一句可看出,差吏没抓到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人民在国难面前的担当;

  是杜甫悲悯情怀的曲折寄托。

  (3)困窘的生活。

  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更” ,实在之意,突出被逼无奈的处境;

  “无完裙”突出家境的 贫寒、困窘。

  2、品“苦”延伸。

  (1)老翁之苦,没有保障的性命之忧。

  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走”什么意思?“逾”可以换成“攀”吗?为什么一 个年老体蓑的老翁会这样快速地越过墙头?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独”意味着什么?清代袁枚有首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我们可以想像:痛失儿子、妻子的老 翁将在形单影只,恐惧不安中了度余生。

  朗读指导:读出“独”与“别”的语气。

  (2)杜甫之苦:复杂矛盾的苦闷灵魂。

  ①咬文嚼字品“苦闷”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如字好在哪里? 【一个“如”字表现了哭声的泣不成声,断断续续;一个“如”字,给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 饱含复杂的思想情感;一个“如”字也表现了诗人始终在倾耳细听,放不下心,对这个苦命的

   家庭一直报以关注,通夜不眠】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究竟是谁在哭?请按这样的句式合理想像:黑夜中的哭声, 那是 (谁) (怎样)的哭声。

  【黑夜中的哭声,那是媳妇痛失婆婆,前途茫茫的抽咽;那是乳孙惊魂未定,饥饿难耐的 哀嚎;那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那更是诗人无可奈何,情难自抑的呜咽】 ②富有创见悟“苦闷” 。

  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 对“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③借助注释读“苦闷” 。

  朗读注释①,标出反映“安史之乱”发展的关键词,重读“崩溃” 、抽丁两个词,思考:

  这两个词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现状? 【 “崩溃” 、 “抽丁”两个词,说明“夜捉人”式的征丁拉夫是是迫于情势,不可避免的。

  “覆 巢之下,焉有完卵?”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杜甫非 常同情一家人的遭遇,但又希望尽早结束战难,抽丁又很正常。他在既忧国又忧民中十分矛盾 痛苦,无可奈何】 (3)官吏之苦:无可奈何的为虎作伥。

  教师小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

  ”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 人民的命运就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但是,面对苦难的战乱,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一个苦 难的时代,带给人民的是什么呢?苦难的家庭,苦闷的灵魂!

  五、结束语

  读《石壕吏》 ,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 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篇八: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 7 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 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 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 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 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 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 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 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 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 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 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 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 300 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 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 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与学设计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 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 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 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 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 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 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 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 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