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方略

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方略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6-29 19:05:04 推荐访问: 人与 人与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演讲稿

高玉倩

〔摘要〕 绿色发展起因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生发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内生性生态需要,致力于化解持续加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符合“时”与“势”的现实选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表达上延展、丰盈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推进上全面部署、全面改革、全面展开绿色发展行动,由此带来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绿色战略引领、绿色制度保障、绿色经济联动、绿色科技驱动的“绿色”宝贵经验,为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标示了前进方向,为全球人类生态文明形态的扩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新时代十年;
科学方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045-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永恒主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绿色发展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就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巩固绿色发展成果,破解绿色发展瓶颈,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现实选择

绿色是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生命的象征,是自然界新陳代谢、生机盎然、万物勃发的本真状态,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个有缺陷的存在物。不仅对我来说而且在我看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即就其本身说来是有缺陷的存在物。”〔2〕而在“必然王国”中探索前行的人类,在本质上是自然界的隶属,是同样“有缺陷的存在物”,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完全性也是其“有缺陷”的表现。在这双层缺陷的共同作用下,自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那一天起,二者就出现了矛盾。进入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后,二者的关系更是长期处于非和谐状态之中。这一状态的改变,根本在于人类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认识到自然界的人与人的自然界之间的制约关系,对已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进而寻找到一条裂痕修补之路。就我国而言,绿色发展是最现实的选择。

(一)绿色发展起因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

40多年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过去所采用的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避免地存在着重规模轻质量、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等弊端,伴生出了大量积累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部分资源能源枯竭,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攀升;
多种污染物排放量居于世界首位;
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等等。以上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曾经出现过并且仍然在经历的问题。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所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不同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现实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复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了创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式,避免陷入纯粹资本逻辑催生出的“绿色陷阱”;
为了使生态环境问题不再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短板,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并联式发展;
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面扩展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绿色底色,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打破“唯经济效率”的发展桎梏,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发展生发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内生性生态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历经了求温饱、盼小康、追富裕三个历时过程。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蕴广泛、层次多样,不仅聚焦于物质需要维度,还延展至精神文化、社会公正、自然生态等需要维度。其中,优美绿色的自然环境、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优质健康的绿色产品是人民自然生态需要的重要构成,其被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提升。然而,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4〕86。在此背景下,亟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优化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底蕴,践行好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满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内生性生态需求,让代际代内的人民群众既能享有丰富的自然物质资源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又能获得雄厚的生态环境素材满足其精神审美需要。

(三)绿色发展致力于化解持续加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当前,持续加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然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就开始陷于“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互斥境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区域性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行动,他们“对于污染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把它们移来移去”〔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潜藏在其内部的生态负面效应也随之扩散,波及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淡水污染、酸雨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每况愈下。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时间尺度还在延长,地域规模还在扩大,这使得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6〕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如若全人类仍不凝聚全球共识、共谋全球方案、采取全球行动,那么极有可能遭到更大威力的“自然力报复”。此时,我国的绿色发展应运而生,为化解全球生态难题提供新思想;
因时而生,为迎接全球生态治理挑战提供新理念;
应际而生,为走出全球生态困局提供新智慧;
因势而生,为创设清洁美丽的全球发展环境提供新方案。

二、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多维举措

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条件、有能力、有方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深刻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从战略部署、改革深化、实践展开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将绿色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全面部署: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实践方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制约和经济社会现实,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局谋划与系统设计,就绿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形成了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体系。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推进具体方面的“绿色化”发展,如绿色生活、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等,并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性、集成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目标,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等。这些目标是绿色发展内涵在各方面的展开,其中一些具体的约束性指标是评估绿色发展程度的基本依据。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对推进绿色发展作了全面安排。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列出了“十四五”时期绿色生态的五个约束性指标,设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篇,从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环境质量、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个方面勾画了2035年我国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与施工图。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总结拓展“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十四五”时期新要求,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同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1月,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指出,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并承诺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上一系列密集的“生态新政”含括了绿色发展的总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施工图,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明晰了绿色发展的优先顺序与主攻方向,优化了绿色发展的推进路径,是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我国绿色发展的最好设计与部署。

(二)全面改革:深化体制改革,构筑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治理失灵“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8〕363,“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4〕110。作为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我国关于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自进入新时代以来便驶入了构建快车道。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首次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以上这两项决定将生态文明制度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筑起了有关生态文明制度亦可讲绿色发展制度①的纵向“经线”。围绕这条“经线”,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审议通过了40多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而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经纬网”。在这一“经纬网”中,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性、基础性制度,有细分领域内的具体制度;
有边界分明的“三线一单”制度,有奖赏明确的激励性制度;
有覆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制度,有针对区域生态特征的局部性制度。这些不同层面的制度体系目标明确、功能清晰、相互协同、边界鲜明、激励约束并重,为我国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效能、顺利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抓手。新时代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的统领下,党和国家着力深化体制机制的绿色改革,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配合,打出推进绿色发展的“组合拳”,如深化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绿色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制度藩篱,使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引导各类要素流向绿色发展领域;
成立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由其统一行使生态资产管理权与监管权,履行生态保护、治理、修复职责,破解过去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
深化生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垂直管理、权责明确、条块结合的体制机制,将生态治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等等。总之,构筑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改革关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略与绿色发展战略正在走向制度化的路上,意味着我国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与体制机制建设正在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宽软”走向“刚硬”,意味着我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与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在同向推进。

(三)全面展开:嵌入绿色理念,协同推进“新四化”与绿色化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经过多年现代化建设,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新四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9〕121。与西方“串联式”的现代化进程不同,我国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具有多重协调性特征,即在现代化过程中兼顾各类目标,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此,党和国家深刻把握“新四化”的新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嵌入“新四化”之中,协同推进“新四化”与绿色化,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朝着永续化方向发展。第一,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绿色化。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要求,推动实现包容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引,利用“工业4.0”机遇与平台,运用先进重大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提升传统工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新发展;
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彻底变革高资源消耗和重环境污染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规划建设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新的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柱产业;
等等。第二,协同推进信息化与绿色化。按照“互联网+行动计划”布局要求与“美丽中国信息化专项行动”要求,将绿色化原则融入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之中,确保信息生产清洁、传播安全、推广方便,如以新一代绿色信息技术装备发展绿色智慧产业,形成“信息化+绿色化+X”的新业态;
以信息技术加强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监管,构建信息化的立體自然资源监控系统;
以云计算、大数据、遥感等信息技术创新区域环境治理与管理,展开区域环境分析,加强区域环境预测预警;
等等。第三,协同推进城镇化与绿色化。按照“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49的要求,将绿色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加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生态考量,减弱城镇化过程中的自然影响,如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和有限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城镇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提高城镇空间内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绿色比重,增强自然生态对城镇地区的涵养能力;
控制城镇化土地开发强度以及城镇地区人口密度;
融合新型工业化建设生态城市;
等等。第四,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在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同时着力:一是对传统的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农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农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
加大对农业发展新业态的支持力度,依托乡村本身的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更好发挥绿色农业价值,拓宽农民增收路径。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遵循乡村自身建设发展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村庄规划,综合治理乡村的山田水河路,集中连片整治农村环境,专项治理农村垃圾、污水与改厕等,从而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知识宣传与现代农业知识、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素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来,最终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和农民的“绿水青山”。

总之,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全党全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以来,绿色发展经历了从“无位”到“有位”,从“缺位”到“在位”,从“副位”到“主位”的战略位阶变化;
经历了从无目标到有目标,从一般性目标到重要性目标,从模糊性目标到明确性目标的认识位阶变化;
经历了从行动主体单一到多元,从推进路径单一到多样,从部分参与到全民参与的实践位阶变化。以上这一系列变化所带来的,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和谐,是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和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增绿”,是自然生产力的“增益”;
是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脱钩,是绿色发展优势的厚植、绿色发展屏障的筑牢、绿色发展动力的激发、绿色发展共识的凝聚,更是全面生态盈余时代即绿色现代化时代的新到来。

三、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方略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约束仍然趋紧,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仍然频发,全球生态治理仍然困难重重,使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在总结新时代十年我国绿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构思和整体安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方略。

(一)绿色战略引领:统筹安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全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4〕36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意味着要在思想认识、理念框架、政策体系和机制构建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任务广、实现周期长、展开难度大,如果缺少敏锐的判断、周详的部署、坚定的执行则难以完成。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抓手,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制定能体现、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谋划、有序安排、系统部署、有效展开了绿色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8〕7解决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种种生态问题,一要聚焦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类环境保护的数据目标、各项资源利用的数据指标,依据当前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经验,继续做好绿色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前瞻性谋划和战略性安排,以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全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绿色发展。二要处理好绿色发展与其他发展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以系统观念统筹好各生态治理区域如国家、省市区、县镇村等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生态治理主体如政府、企业、个人等之间的关系,协同推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客体的绿色发展。三要强化各方责任,严格落实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系统、切实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二)绿色制度保障:优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绿色制度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可靠保障。只有实行最严密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使绿色发展有依据、有支撑、有效率。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的现代化绿色制度体系。一要遵循制度体系逻辑要求,在现代化绿色制度体系的设计、执行、效能上多点突破,明确制度治理的“绿色化”方向与“民生化”目标,先行探寻制度设计,严格落实制度执行,实时反馈制度效能。二要加快绿色制度创新,重点创设激励性政策制度体系,如以政治性激励制度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提升自身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水平,以物质性激励制度带动各市场主体自觉履行生态保护义务,以精神性激励制度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三要在培育人民群众对绿色制度的共识、认同、信服上下功夫,树立绿色制度自信,进而使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灵活多样、动态平衡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继续深化关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改革。二要强化监督管理体制的监管能力,确保绿色发展落实落细。三要创设由单主体管理转向多中心治理、由單一化管理转向多元化治理、由碎片化管理转向系统性治理的协同共治机制。四要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的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开放市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以规范市场确保绿色产业主体合规经营,以高效市场引导绿色产业良性竞争。总之,要以绿色的制度、体制、机制的动态配合,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三)绿色经济联动:构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8〕240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的首要基础和有力支撑〔10〕。只有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真正使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具有可行性,才能积累足够的经济资源用于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经济”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不同于“黑色经济”,其以高效率、高和谐、可持续为发展目标,以低碳循环工业、生态农业和持续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其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核心均在于“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唯一出路。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绿色、低碳为前提,围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整体化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全方位的经济绿色化。一要“加法”“减法”共做,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壮大绿色经济新动力,培育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二要加大环境投资、环境建设与绿色产品研发力度,使其成为营利性的绿色经济活动。三要改变绿色产业的成本收益结构,激发绿色企业的创建与发展积极性。四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国家金融机构重点扶持绿色产业,开辟并拓展绿色经济融资与投资渠道,出台并完善绿色经济相关信贷政策,引导优质资金流向优质绿色产业。五要优化绿色经济认证与监管程序,建立多维监管网络,引导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六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形成全社会绿色低碳消费新风尚,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

(四)绿色科技驱动:形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9〕120,“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4〕71。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基本打造出了科技创新驱动新引擎。我国利用各层面的科技创新,取得了绿色发展新成效,如以多种方式促成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夯实了绿色发展的科技基础;
面向绿色发展主战场,聚焦各主体发展需求,以优良的科技服务凝聚了绿色发展的合力;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科普宣传,推动形成了良好的绿色发展社会氛围。绿色科技创新是未来绿色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与传统科技相比,绿色科技“具有一种有机的、能与生物圈进化过程相协调的和谐性质”〔11〕,其不再单纯以追求经济价值为导向,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水平,培育绿色新兴业态。因此,建设新发展阶段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要按照绿色化原则规范科技发展,将绿色化原则渗透和贯穿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形成绿色化科技范式。二要实施绿色科技自主化战略,建立和完善绿色科技体系,加快绿色科技自主创新实践探索。三要瞄准绿色科技前沿,着重关注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强化绿色科技攻关,开发未来绿色产业的核心技术。四要搭建绿色科技的产学研平台体系,加大绿色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培育一批高水平绿色科技创新人才,稳定一批绿色科技创新团队,保证绿色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的产出。五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绿色化。六要坚持全球性视野,构建开放的绿色科技创新环境,主动融入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全球绿色科技创新资源增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力量。

四、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6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这一规律所产生的理论化、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深刻认识,其在理论上赓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强调了自然生态对经济社会和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践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态问题,指明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应以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度体系的治理变革、经济体系的质量变革、科技体系的动力变革,使绿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上的普遍形态。

〔注 释〕

①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内含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之中,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比在内容上更细、更微观一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2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王跃生,马相东,刘丁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改革,2022(10):12-23.

〔11〕贾淑品.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6):41-47.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绿色发展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7期)2016-12-16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0期)2016-12-12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绿色投资”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8期)2016-03-14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