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感戴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索

青少年感戴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索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7 09:05:03 推荐访问: 现状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

劳家仁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感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推崇知恩、施恩、报恩等传统美德。感戴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随着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创新。目前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涌入了大批“05后”甚至“10后”,该成长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强对他们的感戴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进而增强对学校和国家的认同感,并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研究使用赵国祥和陈欣编制的感戴量表①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第1300-1302页。,调查青少年的感戴现状,以及在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等不同情况下的感戴差异,进而分析并探索优化路径,以提升学生感戴意识和感戴品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感戴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感戴一直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热点。感戴和感恩的含义略有不同,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人们在他人有意识或试图给予其有价值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积极情绪,而感戴包含内心感受(认知)和行为表达两个部分。感戴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包括个人感戴和超个人感戴这两个重要方面,也包含世界上所有感戴的总称。在讨论感恩教育和感戴教育的时候,除了感戴教育的维度更加广泛以外,其他的细微差别可以不做考虑。感戴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感戴的过程要经过识别、认同、感激,最后落实为报答和对外施恩。①杨艳,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戴教育研究综述》,《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09-113页。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感戴教育,是指运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拓展感戴教育内容,创新感戴教育形式,帮助他们建立感戴概念、认知感戴价值、树立感戴意识、明确感戴对象、养成感戴习惯,并运用合适的方式将感戴之心转化为实践。

2.感戴教育的多重维度

(1)家庭维度:感戴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国的文明从农耕文明开始,以男耕女织为典型特征的农耕文明使中国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使得人们更加依赖家庭和宗族,因此,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血缘亲情。“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等诗词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和对父母的恩情。感戴父母的行动就是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呵护父母,自觉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2)学校维度:感戴老师的教诲、感戴同学的陪伴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始终载舟而行。尊师爱师、感怀师恩,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前途,也关乎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承。同伴关系是青春期学生最为看重的关系。同伴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同伴是每个人青春回忆中的主角之一,因此,应感戴同学朋友一路陪伴,并对其抱有最大的善意。

(3)社会维度:感戴国家提供的环境与机会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饮水思源,青少年要感戴社会,吸取并传递正能量,勇担青春使命,努力回馈社会。

(4)自然维度:感戴大自然的馈赠

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自然中繁衍生息,在自然的恩惠和庇佑中逐渐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与人类息息相关。感戴自然,就是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1.完善学生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拥有感戴之心的人同时也会热爱生活,能够更积极地面对挫折,也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满足。具备安全感、爱人与自爱的能力、与别人建立连接、自我价值感以及独立自主这五种心理营养,是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人的共性特征。近几年,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成为学校的重点课题。研究发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而加强感戴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在感戴中汲取心理营养,激发主体意识,找到自我,让学生因情绪而失衡的内心重获平衡,学会自信与谦虚兼备,有正向的利己作用。同时,也能够推动青少年打开内心,与世界建立连接,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奠定情感基础。从教育过程看,感戴教育是挖掘人的自身潜能、调动自我教育的积极因子。②冼季夏:《论感戴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术论坛》2016年第3期,第159-162页。

2.营造良好学风、构建幸福和谐校园的需要

良好的学风和幸福和谐的校园氛围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营造,营造浓厚的感戴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形成良性循环。过于重视学业质量,忽视学生感戴素养培育,只会让学生在恶性竞争的功利性环境下养成“利益至上”的心态,认为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加强感戴教育,引导学生常怀感戴之心,能够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要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离不开青少年坚持理想信念,有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学会识恩、感戴、报恩。从社会建设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感戴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规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尽一份力。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感戴意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始终对他人心存善意,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的需要

当代青少年是时代新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感戴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家国同构意识,正确看待个人与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世界形势下树立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赵国祥和陈欣编制的感戴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该量表共有18个项目,包含人物取向感戴、事物取向感戴、道义取向感戴三个维度,评分项目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非常同意”为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采用随机抽样对南京几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有效率为96.2%。在总样本当中,男生225人,女生400人;
中职一年级434人,中职二年级116人,中职三年级75人;
生源地为农村的411人,城镇的214人;
独生子女203人,非独生子女422人;
学生干部229人,普通学生396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KMO值为0.950,高于0.8,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拒绝原假设,说明问卷效度很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表1 信度分析结果

表2 效度分析结果

2.描述性分析

(续表)

由表3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人物取向感戴最大值为35分,最小值为19分,平均值27.243,可以大致看出被抽样调查学生在人物取向方面处于中间位置,有将近一半学生对家人、教师、朋友等身边的人感戴意识不强;
事物取向感戴最大值25分,最小值16分,平均值22.960,可以看到学生在事物取向感戴维度总体评分较高;
道义取向感戴最大值30分,最小值14分,平均值24.869,学生在道义取向感戴总体评分也较高。总的看来,学生总体对身边的人、社会、自然都心存感激,但是也有部分人对生活感到悲观、不公平,这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表3 感戴三个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3.差异性分析

差异性检验是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检验方法,去研究变量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情况。本次分析根据数据的特性,主要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4 差异分析结果

(续表)

经过t检验分析和差异分析可以看出,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感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人物取向感戴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感戴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感戴水平上的差异与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家庭对于男女生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女生心思更加细腻,更容易移情,男生相对而言情感不外露。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感戴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事物取向感戴维度上,中职一年级和中职三年级显著高于中职二年级。在道义取向感戴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显著减少。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更加繁忙,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发展而降低了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关注,感戴意识有所减弱。在生源地差异上,城镇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所处的文化氛围均优于农村,其从小就会被有意识地培养相关观念,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因此,道义取向感戴维度上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在是否学生干部的差异上,可以看到在人物取向感戴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感戴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这是由于学生干部相较普通学生而言更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更懂得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青少年的感戴意识受到个人特性、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大部分人对感戴的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的认知。由于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自我意识存在偏差,在人物取向感戴维度总体偏低,因此,学校和家庭对其的正确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1.教师教育引导的主动性和对时事的敏锐度不足

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育人职责,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日常生活管理各环节之中。但现实中,教师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感戴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主动地将感戴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对感戴教育认知的高度和深度不够,未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感戴意识。另外,对于社会反响较大、讨论较为热烈的热点话题,如果能够敏锐地抓住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然而许多教师对时事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敏锐度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热点深挖其中的教育意义,失去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2.感戴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宣传缺乏创新

目前学校感戴教育的开展没有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感戴认识和行动力不足,感戴对象相对局限。同时,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足,宣传方法缺乏创新。以往,人们对感戴的理解多为交换式感戴这种对感戴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感戴教育只追求工具理性价值,多流于形式,教育成效自然不尽如人意。①王元玲:《青少年学生的感戴情感及其教育干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34期,第10-11页。感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因此,青少年感戴教育要以情动人,只有通过设计丰富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感激之情,才能进一步转化为报恩行为实践。

3.感戴元素渗透不足,隐性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在开展感戴教育时,没有将感戴元素自然融入校园学习和生活,一味以灌输的方式开展感戴教育,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在理论引导和实践活动方面,由于没有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使得感戴教育略显生硬和刻意,学生的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都没有得到满足。学校应改变当前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将感戴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有效渗透感戴教育工作,通过志愿活动、团建、社会实践等,启发学生主动去感悟体味,自觉树立感戴意识,养成感戴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4.家长感戴教育意识淡薄,难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家庭和学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此,对于学生感戴品质的培养,家庭和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相互联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然而在现实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关注重点依然在于成绩,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不够重视,也有部分家长虽然关心学生的感戴教育,但由于方式方法不对,家庭氛围不够和谐,感戴氛围不足,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也有部分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但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家长疲于应对,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可以用于感戴教育的素材,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树立感戴意识,引导学生从感戴身边人开始,进一步上升到感戴国家、感戴社会、感戴自然,并将感戴情感具象为感戴行为,有效塑造感戴品质。班主任在感戴教育方面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其工作能力和素养,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场所,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进行感戴教育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学校可以打造“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感戴活动月”等精品项目,通过演讲、歌舞、话剧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感戴的内涵;
抓住新生入学和中学毕业两个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典礼,举办新生与家长的座谈会,引导学生感戴父母、感戴校园;
邀请知名校友、抗战老兵、科研专家、扶贫工作者、抗疫一线工作者等各领域的优秀人物来校举办人文类讲座,分享他们的事迹,用自身的经历近距离感染学生;
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站等,以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流动宣传榜样人物、歌颂感戴事迹。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学校官网等网络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感戴文化和正能量。

3.丰富德育形式和内涵

学校德育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感戴教育,还包含爱国教育、劳动教育、诚信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将感戴教育融入其他德育工作,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引导,会产生“1+1>2”的效果。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纪念馆、科技馆等,感受中国的伟大飞跃,激发感戴认知,学会“识恩”与“知恩”,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等劳动,培养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青少年将感戴社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劳动的形式“报恩”与“施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积极进取的人格,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从而提高青少年感戴水平。

4.重视家庭引领力量

家庭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感戴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首先,家长应转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意识到优秀的孩子应是德才兼备、知恩图报的,而不仅仅是学业出色。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家长只有做一个心怀感戴之人,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才能让孩子信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感染孩子。最后,家长应与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知晓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感戴教育。父母应多多关心并陪伴青春期孩子的学习成长,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更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产生信念感,强化感戴意识,并外化成感戴行为。

猜你喜欢维度青少年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人生三维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