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及反思

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及反思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9:35:03 推荐访问: 中华 中华上下5000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中华上下5000年的读后感

周艳 刘晓红

【摘要】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包括整合教材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切入点、巧借网络资源充实课程思政内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创新课程思政方式、以知行合一巩固课程思政成效等,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62-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是高职院校一门公共限选课程,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系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后,成为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特性。在课程思政视野下,探索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课程思政”有明确的描述,“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这一系列重要意见,表明了高校有开展各类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学校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更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育,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这既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包含着礼仪制度、传统哲学、传统美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美食文化、服装服饰、风俗习惯、养生保健、节日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情怀,建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将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讲礼知仪、知荣辱、守诚信、能吃苦、敢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增强学生承担保护、发展、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永久传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等职业人才。

(一)整合教材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切入点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第二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分为12个章节,各个章节主题鲜明,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再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可以使课程思政的目标更明确,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有效性。如第一章《思想的魅力:中国传统哲学》,课程知识要点包括了解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熟悉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整合整个章节的内容后可以提炼出若干方面的思政元素,如爱护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等等。以此类推,其他部分章节内容的思政元素提炼情况见表1。

(二)巧用网络资源,充实课程思政内容

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网络教育广泛开展,网络资源在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视频是网络资源的类型之一,也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素材,视频教学逐渐成为近年来高校各门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将视频教学方式引入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能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所教授的内容。例如,第一章《思想的魅力: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比较抽象,直接讲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吸收,起不到应有的文化熏陶作用。在讲授“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道与天道相一致”观点时,笔者引用了《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素材,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播放了央视网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5期(2021年2月14日播出)。节目中先由歌手李健演唱了《君子行》,然后由康震教授讲解《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内涵。通过康震教授的生动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为我们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出了天道自然运行,君子的性格不是軟弱的,而是刚健的、前行的,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念,正是因为这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才生生不息、永不间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明,我们不仅要往前冲、要不停地前行,还要夯实基础,拥有大地一样的胸怀,才能自强不息。这两句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中国人刚健有为的性格、海纳百川的气质做了一个精准的概括。

总之,对比较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网络视频作为教辅资料,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正如笔者利用当前比较“火”的综艺节目诠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的内涵,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品格,成长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公民。

(三)寓教于樂,创新课程思政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包含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文化类型,在这门课程中实施思政教学,应结合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寓教于乐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方式,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也较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娱乐、游戏等相对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认知,还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例如,书法是一门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空间艺术,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萌芽于殷商,字体经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各朝代出现了众多书法大师、涌现了诸多不朽的书法作品。要深入感悟书法艺术的魅力,不能仅靠眼睛欣赏,还要依靠实践练习。在讲授书法相关内容时,首先要系统讲解书法的发展历史、特点、线条、结构、墨色、情境、书画同源等知识,让学生感受汉字体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体会“字如其人”的魅力,懂得区分和欣赏各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字体和字帖进行练习,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5—10分钟的练字任务,并配合书法教师、课代表接受不定时检查。将书法的学习寓于日常的反复练习中,既能让学生学习一技之长,也能让学生磨炼心性、陶冶文化情操,由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又如,舞蹈与音乐同属一个艺术大门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音乐、舞蹈文化时,要着重通过欣赏的方式领悟我国古典音乐与传统舞蹈的魅力。我国的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音乐,其后经历了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三个阶段。这些音乐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强调隽永的韵味,通过有限的自然形态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在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追求形外之神、实中之虚、象外之象、静外之景和言外之意。中国传统舞蹈类型众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图腾舞、巫术舞、百戏舞、独立舞等不同阶段,不同的舞蹈各有特色,构成了中国传统舞蹈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了解不同时期的乐曲、乐器、舞蹈种类,同时借助重大节日的电视晚会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河南卫视自2021年《唐宫夜宴》舞蹈节目爆火以后,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奇妙游”活动,共有《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六个单元。这些活动是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当时的文化或故事,舞蹈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乐器,如琵琶、二胡、三弦、鼓、笛子等。可见,用生动、有趣的“奇妙游”方式展示传统舞蹈和音乐,更能吸引学生深入体会、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四)知行合一,巩固课程思政成效

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一观点表明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道理,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既要在丰富的文化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感化,还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入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实现知行合一,由此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成效。

例如,进行《岁时节日》章节的“清明节”教学时,笔者针对这一节日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021年清明节后对2020级学前教育专业126名学生和在2022年清明节后对2022级非学前教育专业109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具体情况见下页表2、表3。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清明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了解不够全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清明节,笔者在讲授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见下页图1)展示相关知识,并布置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自行搜索、查证这些知识,使其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为了进一步体会清明节的纪念意义,笔者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各行各业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资料,如万婴之母林巧稚,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王焯冉、肖思远,怀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搜集这些值得在每年清明节缅怀的人物资料时,学生无形之中会被人物的精神所感染,这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结合课程进行实践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实践,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乡村振兴文化调研活动,调查各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了解新时代传统节日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了解并开展有效利用;
鼓励对传统服饰感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进而把握机会宣传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或者参与服装服饰设计类创新创业比赛等;
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我国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在文化旅游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而把所看、所感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学习或将来的工作中。

三、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渗透,能够丰富课程的内容、创新课程思政的方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德育浸润,使课程思政成效显著,但此项工作仍需要优化。

第一,需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高校要求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共同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要突出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地位。然而,因术业有专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更擅长开展文化教育,其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解受到个体知识面的影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很大程度上仅从表面宣讲马克思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观念等内容,未能深入发掘课程中蕴含的伦理学、美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水平有限。因此,教师要注重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认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结合授课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挖掘与专业相符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第二,需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也未能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建议教师融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本地特色为依托,根据专业需求充分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注重发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向学生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视频、电视节目、影片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
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文化名著,鼓励学生阅读时评文章,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
布置相关的任务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如布置学生观看指定数量的文章、书籍和视频,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文化类比赛等,增加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体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牢记这一使命,承担起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睿彦,沈瑞林,姜柏生,等.“课程思政”的多维度内涵与执行路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2]劉颖.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

[3]王霁.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4]吴秋房.高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野下学前教育专业限选课教学实践研究”(2021ZJY787,项目主持人:周艳)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艳(1976— ),广西全州人,法学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和产业化经营;
刘晓红(1979— ),通讯作者,湖南永州人,文学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

(责编 黄建清)

猜你喜欢教学反思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