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1 14:35:04 推荐访问: 因素 现状 现状分析

史艳琴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思政部,山西 汾阳 032200)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1]。疫情的快速传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对各国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

起源于人类关怀需要的医学,与人文精神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文关怀使医学有深度更有温度,医学所固有的人文社会属性必须得到重视。当医学科学在迅速增加专业知识及其技术含金量的时候,也必须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涵养。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原点,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基础。共情能力作为衡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医德实践和医学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促进医患理解、化解医患纠纷、减少暴力伤医等方面展示出了强大力量。

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心、同感、神入等,是指一种能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并且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2]。Chatterjee等学者则更准确地定义了临床共情,认为临床共情是一种理解患者现状和感受(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并能向患者准确传达这一理解,同时能使用有效治疗方法,最后达到更好治疗效果的能力[3]。

目前国内医学界关于共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临床护士身上,对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实证调查虽有,但运用Jefferson共情量表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实证调查较少,考虑新冠疫情这一社会因素的调查就更少了。因此,本研究旨在考量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的途径提供实证支持。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方便抽样原则选取某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量表,将量表生成为二维码,被试识别二维码在手机端或电脑端作答。此次调查共回收量表1405份,有效问卷为1378份,有效率为98.0%。

(二)研究方法

受疫情因素影响,本研究全部采用线上调查。借用问卷星平台完成量表的发放与回收及数据下载,问卷链接地址为:https://www.wjx.cn/wjx/design/previewmobile.aspx?activity=62934846&s=1。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Jefferson共情量表学生版(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JSE-S)对医学生共情现状进行测查。该量表由美国杰弗逊大学Mohammadreza Hojat 博士研制,一经推出,立即被广泛运用,且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该量表采用1—7级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 “完全同意”,共20道题目,其中包含有反向计分题目。该量表包含观点选择、情感关怀、换位思考3个维度,各维度相加总得分作为衡量被试共情能力的指标,总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量表总体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32、0.794、0.663、0.633。

学生特征方面,调查了性别、年级、专业、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疫情信息的来源等5项。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一)Jefferson共情量表条目一致性检验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检验量表各条目的一致性,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量表条目内部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表1 量表条目的一致性检验

(二)医学生共情能力整体概况

以各维度的总分作为量表总得分。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该量表采用Likert7点评定量表形式,总得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由表 2可知,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得分为115.534±10.933,说明受试医学生群体的共情能力总体上为中等偏上水平。

表2 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三)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医学生共情能力比较

为比较各人口学变量上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将量表总分及各维度总分换算为平均分后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医学生共情能力

由表3可知,共情能力在专业和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2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076,p<0.01;
F=10.620,p<0.001),但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观点选择在性别、年级、专业和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4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3.755,p<0.001;
F=5.636,p<0.01;
F=3.220,p<0.01;
F=6.649,p<0.001)。情感关怀在年级、专业和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3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905,p<0.05;
F=2.594,p<0.05;
F=4.299,p<0.01)。换位思考在性别和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2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083,p<0.001;
F=12.831,p<0.001)。

方差齐性的前提下,采用LSD(最小显著差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共情能力方面,年级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大一与大二、大三之间的差别;
专业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护理学、眼视光学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健康管理专业之间的差别;
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30 min和30 min~1 h、1 h~2 h之间的差别。

(四)不同疫情信息来源下医学生共情能力比较

本研究考虑了不同疫情信息来源,包括央视各频道、当地省级卫视、微博、微信、QQ、知乎等,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差异。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央视各频道、当地省级卫视和微博样本变量在影响共情能力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3.662,p<0.001;
t=3.617,p<0.001;
t=4.407,p<0.001)。微信、QQ、知乎等样本变量在影响共情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信息来源样本的t检验

(一)医学生共情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试医学生群体共情能力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共情能力总得分为115.534±10.933,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但本次受试群体总分普遍高于以往研究[4-7],略低于Hojat教授给出的大学生常模(116.54±10.85)[8]。

从以往研究文献数据发表年度来看,大多都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个别文献虽在此之后,但并没有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不难想象,在面临传播速度快、传染范围广、变异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的突发性疫情时,医学生作为未来新生医疗力量,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情感卷入,也必然会激发出更多的职业责任担当。

(二)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在性别变量上的表现特点

性别变量上,男女生在共情能力、情感关怀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观点选择和换位思考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本次调查中,女生占比为81.3%,男生占比为18.7%,比例失衡较严重,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虽然在共情能力和情感关怀上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性,但仍能看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这与公众对女性角色的社会认知一致,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女性更容易有较多的情感显露、情感表达,也更细腻,而这一点目前也已得到相关神经生物学研究证据的支持,可能与男女性的认知和移情基本网络不同使得不同性别在整合情感信息时存在差异有关[9]。

(三)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在年级变量上的表现特点

年级变量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方差齐性前提下的事后比较发现大一与大二、大三年级之间在共情能力上的差异显著;
在观点选择和情感关怀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大一与大二、大三以及大二和大三之间的差别。这一结果提示医学生的共情能力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衰减,以往的一些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6,10]。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学业压力、考试压力加剧,一定程度上会使医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倦怠感,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些负性情绪与共情呈负相关,易导致医学生共情能力的下降[11]。

本调查发现共情能力及各维度的得分在大四年级出现大幅度上升,但由于大四样本数据偏少,无法得出任何凿凿有据的结论。不过,五年制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见习(四年制专业学生开始实习),临床实践机会增多,能使其切身感受职业氛围。通过临床实践,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共情的内在含义,才能产生丰富的共情情感,并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强化,同时坚定自身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12]。

(四)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在专业变量上的表现特点

专业变量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观点选择、情感关怀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护理学、眼视光学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健康管理专业之间的差别。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17版)》中明确了五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在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方面,提到了要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在此参照系下,本调查中医学院校制定了符合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医学教育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培养对象方面,让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不仅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同时也能帮助医学生构建全人类健康的整体观和大局观,其中当然包括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

(五)医学生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在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变量上的表现特点

在每天关注疫情信息的平均时长变量上,医学生在共情能力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均差异显著,导致差异的原因在于≤30 min和30 min~1 h、1 h~2 h之间的差别。时长在1 h~2 h这一区间样本的共情能力得分最高。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宣而战,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平凡的人们义无反顾逆行出征,尤其是“90后”“00后”的青年一代,在这段共克时艰的日子里,他们用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抗疫史诗,这何尝不是青年一代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的自我表达。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克服疫情影响,切实落实落细防疫措施,争分夺秒复产复工复业复市复学,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严峻的国内疫情环境下,实属不易。可以说,这些生动的鲜活的事例、场景、牺牲和感动,都是帮助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活教材”。

(六)不同疫情信息来源在医学生共情能力上的影响

以央视各频道、当地省级卫视和微博为疫情信息来源的医学生在共情能力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说明,疫情期间,公众需要通过权威渠道获得事件进展的准确消息,必须对公众进行专业权威的引导,让权威的人说专业的话,专业的人说权威的话[13]。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宣传优势,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疫情发生后,各级各类媒体加大抗疫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力度,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持续振奋精神,激发起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中国力量。通过刻画守望相助的团结,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深刻阐释伟大的抗疫精神,传递正能量,在对全民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激励着当代医学生弘扬爱国志、做新时代“仁医”的昂扬激情。

从本调查结论来看,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各医学院校要持续加大医学人文教育力度,重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增加社区实践、见习,使其早期接触临床,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其次,教师教学方面。要善于将疫情背景下催生出的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融入各自的课程中,诠释精神,激励斗志,让思政育人、专业育人与人文育人同向同行。再次,学校宣传方面。要整合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对展现防疫抗疫精神的优秀作品如微视频《习近平的战“疫”日历》、专题纪录片《同心战“疫”》、电影《中国医生》《武汉日夜》、抗疫歌曲《大爱苍生》、优秀校友抗疫先进事迹等进行全媒体介绍和传播,诠释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强化显政的同时对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也有所助益,从而达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猜你喜欢共情抗疫医学生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画”说抗疫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6期)2022-06-21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抗疫之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团结抗疫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2021年6期)2021-05-23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4期)2014-05-16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