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教材中物质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中物质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9:40:04 推荐访问: 教学策略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作文

王若裕

内容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民俗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物质民俗涵盖了建筑民俗、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以及商业、交通民俗,它们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都得以体现。正确认识物质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有利于积极探究初中语文中物质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物质民俗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质民俗文化,积极开展物质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促进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底蕴。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物质民俗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施行,其亮点之一是用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全新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将课程内容主题聚焦为“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民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物质民俗文化,分析统编教材中物质民俗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的内容

有关物质民俗的概念,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物质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特点社区、社会群体的大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所创造的、共享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现象。①”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与可感可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商贸等物质文化传承相伴随的民俗事项的总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物质民俗可以分为生产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以及商业交通民俗。

1.建筑民俗

建筑民俗是我国物质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建筑艺术深刻体现着中国人的伦理观、自然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从建筑民俗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文化思想。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提到“小桥流水人家”就反映了我国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尤其是在浙江乌镇一带,江浙一带的人温婉细腻,“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江浙一带人的性格,同时也是这些地区的人的思想的体现。《苏州园林》提到了我国园林建筑风格,从古代地宫殿到现在的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体现了国人的中庸思想,也体现出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皇权的至高无上,这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除此之外,《植树的牧羊人》中“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描述了西北地区的建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体现了了北京东四八条胡同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描述了了各大石拱桥的特点;
《回延安》提到“团团围定炕上坐”,炕是北方的特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的牛毛帐篷是雪域高原的特色居住建筑;
《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三坊一照壁”是纳西人的居住特色;
《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特色;
《水调歌头》中“朱阁”、“绮户”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刘姥姥进大观园》描写了大观园的构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些课文中的建筑民俗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地域特色,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

2.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指有关农业生产、涉猎、游牧生活等方面的民俗,是物质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桃花源记》就提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捕鱼是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
《台阶》中提到的“晚稻收仓,春花种下地”,是我国传统农耕的过程;
《回忆我的母亲》提到了作者的母亲种地、砍柴、挑水等生产生活过程;
《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体现农耕生产文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破旧的老水车”属于生产工具;
《十五从军征》中的“舂谷持作饭,采薇持作羹”涉及农业生产民俗,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美德,这些生产民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饮食民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民俗非常丰富多样。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差异,候差异,各地饮食差异较大,我国北方旱地较多,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北方人民饮食上也以面食为主。《回忆鲁迅先生》中提到的“韭菜盒子、饺子、油条”都是面粉制品,是北方的特色食品。《昆明的雨》提到的牛肝菌、鸡枞、鸡油菌、火炭梅等是昆明的特色菌菇,这是由于昆明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菌菇生长。《秋天的怀念》提到了豌豆黄儿;
《回忆我的母亲》提到了豌豆饭、菜饭、红薯饭,这是当时农村地区常见吃食;
《回延安》提到了米酒、油馍;
《桃花源记》中的“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对客人的友好热情;
《刘姥姥进大观园》提到了贾母吃饭有小丫鬟拿着着漱盂麈尾巾帕伺候;
《孔乙己》提到了盐煮笋和茴香豆。这些饮食民俗不仅体现着地域特色、时代特点,还体现着中华民族人们的一些人文情怀。

4.服饰民俗

我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夏商周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从服饰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内涵。例如在《孔乙己》提到“孔乙己史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身着长衫表示他是读书人的身份,而文中的“短衣主顾“指的是下层劳动,不同的服饰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服饰的不同颜色也体现着不一样的含义,白色为丧,红色为喜。《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
《昆明的雨》中的“扳尖绣满帮花的鞋”说的是苗族姑娘的传统服饰;
《春望》中“浑欲不胜簪”体现了古代人们用簪子固定头发;
《背影》一文中的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掛,深青布棉袍,这都是符合当时时代特点的装扮;
《回延安》中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体现了陕北地区人们的服饰装扮;
《故乡》“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少年闰土的服饰打扮;
《范进中举》提到张乡绅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员领,金带、皂靴,这都是旧时官员常穿的服饰;
《三顾茅庐》写到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这是汉代文人服饰的特色;
《孔乙己》中穿长衫的孔乙己和外面的短衣主顾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角色;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体现了白色服饰的意义;
《蒲柳人家》提到了大红肚兜,这是用来祈祷孩子平安的;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体现了明朝贵族子弟的打扮;
《江城子·密州出獵》“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提到了“狐裘”,指狐皮袍子;
《定风波》提到了“芒鞋”,指草鞋。服饰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非常大。

5.交通、商业民俗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工具,而交通运输工具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有其特色。《次北固山下》中“行舟绿水前”指以船为交通工具;
《天上的街市》中“街市”属于商业民俗;
《木兰诗》提到东西南北四市分别售卖不同的商品是商贸民俗;
《卖油翁》中“卖油翁”涉及商业民俗;
《梦回繁华》中的茶坊、酒肆体现商业民俗,还有有毛驴驼队、轿乘车队还有船等不同形式的交通体现交通民俗;
《渡荆门送别》中“万里送行舟”涉及交通工具;
《卖炭翁》的“市南门外泥中歇”、“半匹红纱一丈绫”体现商业民俗;
《周亚夫军细柳》提到“将以下骑送迎”中的“骑”是指以马为交通工具;
《社戏》中的“白篷的航船”也是交通工具;
《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黄包车是交通民俗;
《溜索》一文中以溜索为交通工具过河;
《天下第一楼》提及了不少交通工具,汽车、马车、绿呢大轿还有火车,体现了街道的繁华和交通民俗。自古以来,交通和商业发展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例如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发展,唐朝时,中国与国外贸易往来也得依靠着交通发展。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物质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1.了解物质民俗,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选文展示了许多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物质民俗,从课文中了解这些物质民俗,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意思是月亮照到了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门窗。在宋朝的宫殿、楼阁建造中,油漆得到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由此可见,《水调歌头》中体现了我国优秀的建筑民俗文化。《三顾茅庐》中提到孔明“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纶巾是指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故又称诸葛巾。鹤氅是用鸟羽制成的外套,是汉服的一种,这体现的是我国的服饰民俗,学生从课文中了解这些相关物质民俗的历史渊源和由来,从而认识到灿烂纷繁的中华服饰文化。《次北固山下》和《送友人》中都提到了“舟”这一交通工具的民俗现象。《桃花源记》《关雎》《十五从军征》都涉及了中国传统农耕生产的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讲解课文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且历久弥新的优秀物质民俗文化,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从而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感受物质民俗,有利于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感受教材中的物质民俗内容,从而进行审美情趣的陶冶。例如《木兰诗》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云鬓”意思是女子鬓发盛美如云,“帖花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式,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从《木兰诗》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妆容和发型,了解中国传统的服饰民俗文化,从而感受传统的东方审美。再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整座城依山伴水,体现了传统东方的建筑审美。因此,语文教材中物质民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非常丰富,在教学中将其作为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3.学习物质民俗,有利于培植学生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隐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中。学习语文教材中的物质民俗,不应仅仅学习其中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物质民俗背后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而吸取精神养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里提到“绮绣”指的是华丽的绸缎衣服,“朱缨宝饰”指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腰白玉之环”指腰间悬着白玉圈,“容臭”指香袋子。作者说他同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这是明朝的贵族子弟服饰打扮特点。而在教材中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服饰文化,而是作者将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皆被绮绣“作比较,体现出作者不为物质所动,一心求学,教师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在艰苦条件下也自强不息的精神。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通过描写随从的装扮,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人忽视自己本国的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质民俗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物质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让学生逐渐内化中华民族精神。

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物质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

物质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质民俗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灿烂的中华民俗传统优秀文化,陶冶自身审美情趣,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民俗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他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1.改变教学观念,增强民俗文化底蕴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考试不考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平时就可以不教,而语文教师自己也因此放松对民俗文化的学习,这是不应该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这种观念。语文教师的学习不应局限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而是应该广泛的学习,拓宽知识领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思想上认识到民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将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搜集有关物质民俗文化的资料,阅读相关著作,学习物质民俗文化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己民俗文化修养和底蕴,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对语文课堂教学和课文学习的作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陶行知也曾说“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师要遵循“大语文”的教育理念,將物质民俗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生活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考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拓展学生对物质民俗文化的认知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对物质民俗文化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渗透物质民俗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物质民俗的内容非常多,且都是随文分布,几乎每一单元都会看到物质民俗文化的影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看到课文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就滔滔不绝地讲,这就背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因此,老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要发挥好物质民俗文化的辅助作用,做好渗透工作,在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以教学课文主要内容为主,讲解物质民俗为辅。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在教材中这篇课文的重点并不是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服饰文化,而是作者将自己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皆被绮绣“作比较,体现出作者不为物质所动,一心求学的精神。同时,在教学物质民俗文化内容时,不能光干巴巴地讲解,而是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可能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不是很了解,光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也很难想象真实的模样,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古代女子贴花黄的图片呈现在多媒体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魏晋时期女子妆容特点,从而感知花木兰男装与女装的形象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物质民俗文化,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理解物质民俗文化背后的深刻意蕴。

3.开展专题活动,领会物质民俗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开展物质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作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物质民俗的积极性有重大作用。例如,《范进中举》《三顾茅庐》《送东阳马生序》《江城子·密州出猎》《木兰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定风波》等课文都提到了古代的服饰民俗,学校可以举办“古代服饰民俗文化”一系列专题讲座,系统地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再如,《昆明的雨》《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回延安》《刘姥姥进大观园》《孔乙己》等课文中描写了大量的饮食民俗文化,学校就可以举办“各地饮食民俗”的专题讲座,介绍中国因地区不同而产生的饮食民俗差异。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物质民俗文化展,学生们可以在展会上呈现实物、图片,同时加上自己的解说,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文化展的活动中去,在这种展览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互相交流,对民俗事象做出精彩评价,此外,每个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不同,当地的人们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也不同,例如北方人除夕夜喜欢包饺子,南方却是做出各种精致的菜式来当年夜饭,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由于处于内陆地区,气候湿冷,这几个地区的人们喜爱食用辣椒,且由于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他们觉得饭菜口味咸一点能够更下饭,节省买菜的钱,而江浙一带地区的人们口味偏甜,这是因为江浙地区经济条件较好,人们烹饪时习惯享受食物原本的味道。所以学校在开展物质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时,可以考虑当地特色的物质民俗,例如岳阳汨罗的学校开展物质民俗专题活动,就可以以当地特色的龙舟文化为主题,还可以呈现粽子的历史,也可以就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甜粽子和咸粽子的口味之争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巩固,同时也能让学生领悟物质民俗文化背后深刻的内涵,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纷繁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物质民俗都有所体现,这些物质民俗反映了背后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民俗文化时开始挖掘十分便利。近年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越来越强,正确认识物质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恰当的物质民俗文化教学策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薛晓蓉.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

[3]李湘.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7,(18):7-8.

[4]曹雅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知识的教学研究[D].延安大学,2022.15-17.

[5]庞玉玲.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物质民俗的教学意义及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5-6.

[6]曾晓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呈现和教学适应研究[D].集美大学,2020.1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注 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教学策略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9期)2020-10-28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写话教学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