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祛蔽与除魅:对一道答案有争议高考题目的再审视

祛蔽与除魅:对一道答案有争议高考题目的再审视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6 08:10:06 推荐访问: 争议 再审 再审申请书交到哪里

摘要:通过对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这道答案有争议的高考题目的分析可知反套路命题,反刻板解题,反模板答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对文本精深、精细化阅读与精准化理解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焦点。“素读”是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思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2021年新高考Ⅱ卷 素读 核心素养

陈鹏录,陕西省渭南中学教师。

2020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再颁布《高考考试大纲》,高考进入了“后考纲时代”。2021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再发布“权威”的高考试题和答案,高考进入了“无官方题目和权威答案时代”。这使得一些高考题目的答案悬而不决,争议纷纷。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就是一道答案有争议的高考题目。原题如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这道题目答案争议聚焦点在A和D。选择A项的以为“文章将猖神庙作火柴匣子”,可以强调猖神庙的小,但点不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选项“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属于对文章主观臆断式地过度解读。选择D项的以为“不枝不蔓”表述错误。文本一《放猖》是废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在组织材料时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自由灵活,表现出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既枝又蔓”。

要精准解答这道题目,读懂文本是关键,这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核心。对文本精细化阅读、精准化理解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重点,也是未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趋向。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组合模式,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聚焦点,可以说“无阅读,不高考;
无精细化阅读,不高考”,那种套路化解读文本、套路化解答题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21年现代文阅读Ⅱ的阅读材料选择废名先生的《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放猖》在开篇介绍了“猖庙”“猖神”“猖”的含意后,紧扣题目《放猖》依次写了“扮猖”“打脸”“练猖”“放猖”“游猖”“收猖”等乡村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行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节选自废名先生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一篇自传性小说。节选部分叙述了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教学生国语事件,传递了莫须有先生教学生写作文的基本理念——“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交代了写作《放猖》的缘由。两篇文章通过“放猖”联系在一起,通过互参式阅读,我们知道《放猖》是莫須有先生为了弥补“作这两个题目(“放猖”“送油”)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的“过”而写的一篇示范性文章,是莫须有先生教学生写作理念的实践。

细读理解文本后,我们来审查选项A和D。选项A涉及的文本内容在文章开头:“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这句话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把五猖庙比作“火柴盒子”,把土地庙比作“一乘轿子”,将“火柴盒子”和“一乘轿子”作比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猖庙规模之小。那么有没有“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呢?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第一,文章第一句明确说道“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可见五猖庙已经走入了故乡,五猖神也从神坛走向了故乡百姓日常生活,褪去了“宗教性质的神圣性”,着上了人间烟火的“世俗性”。第二,用作喻体的“火柴盒子”也是百姓日常熟悉之物,用它比喻五猖庙,也突显了五猖神的世俗性。第三,通过细读,我们已经知道《放猖》以小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抒写了小孩子特有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羡慕、敬慕,激动、兴奋、欢乐。如果五猖神远离世间,作为神高高凌驾于世俗之上,这篇散文就不可能以小孩子的视角和口吻来写小孩子的所见、所感。综上所述,“文章将猖神庙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选项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

选项D考查考生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与文体特征的把握。文本一在写“游猖”这一环节时宕开一笔,写了自己叉的构造和制作情况。文章写道:“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这一部分明显体现出废名先生写作本文时,在材料选择上的自由性和打破时空的限制性,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材料选择的“散乱”并不影响文章的“神”——抒写小孩子在参与(看,跟着跑,喝彩也是参与)整个放猖过程中的那种兴奋、激动和欢乐之情。况且废名先生自己也曾说过:“喜欢事实,不喜欢想象。如果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这里的真就是散文的神——真情实意。可见,本文在节奏上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在结构上脉络清晰,紧凑凝练,但在内容上“既枝又蔓”。选项D“结构紧凑,不枝不蔓”的表述有误,符合题干要求。我们选择D,并不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对散文刻板化认知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总觉得散文必须‘形散神聚”,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的。

窥一豹而知全貌,通过对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6题这道答案有争议的高考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反套路命题,反刻板解题,反模板答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对文本精深、精细化阅读与精准化理解是过去、目前和未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焦点。这也为我们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与高考复习备考中,我们一定要践行“素读”理念,引导学生直面文字,走进文本,用心熨帖文本,通过对词句的把玩,理解文本内蕴,感悟作者情思,坚决摒弃那种“重做题轻读文”“只做题不读文”的做法,坚决阻止那种以解题为根本目的的肢解式、空乏式、功利化的阅读,祛蔽除魅,让学生在“素读”的实践中去感受文本风貌、去理解作者情思、去体味语言魅力,在文本字里行間的游走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风格和阅读习惯,掌握相关阅读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唯有“素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思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阅读复习中,该怎样运用“素读”法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我们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提供策略,搭建平台,开展“整本书阅读”,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订三年读书计划,指导学生每学期至少精读两到三本经典名著,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引领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例如,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带领学生阅读了《论语》,第二学期阅读了《雷雨》《谈美》。高二第一学期阅读了《边城》和《红楼梦》,第二学期阅读了《杜甫传》和《平凡的世界》。高三由于备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带领学生阅读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及朱自清、史铁生、林清玄等人的散文。

为了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我们将《论语》二十章500则,按照“礼乐之治”“理政之道”“君子之格”“处世之策”“为学之法”等五个专题重新整合,每个专题精选警策之言20句左右,让学生抄写、理解、背诵,引导学生领略《论语》里流淌的智慧。阅读《边城》时,举办读书分享会,从“景物美”“风俗美”“人性美”“感伤美”四个方面分享阅读心得。阅读《平凡的世界》时,让学生诵读自己阅读中感受最深文段,讲解自己阅读心得,配上背景音乐,录制成音频,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阅读《红楼梦》时,紧紧抓住前七回,从周合的叙事结构、理清主要人物关系、《红楼梦》的社会意义、金陵十二钗悲剧命运等方面进行印证式阅读,探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这些策略和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整合资源,寻求路径,做好“‘1+X类文阅读”,在“‘1+X类文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阅读思辨能力。

“类文阅读”可以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贯彻“‘1+X类文阅读”策略。“1”指同类文本中艺术水准较高的文本。“X”指与“1”在主题、风格、章法、作者、思想等方面相关的同类文本。对于“1”,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在阅读中给学生提供阅读策略和支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阅读策略和支架后,给学生推送“X”文本3—5篇,让其在方法和策略的指引下去进行比较性、整合性的阅读,以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后,我们以“登高望远抒怀诗”为专题,整合了《登岳阳楼》《望岳》《登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导学生开展类文阅读,体验古人“登高望远抒怀诗”的情感书写路径。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我们以“苏轼黄州诗文”为专题,整合了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后赤壁赋》,引导学生体悟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情感撕扯、处世之道。

3.抄背结合,注重积累,让学生在吟诵中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朗朗书声永远是语文课堂最美的声音。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吟诵文质兼美的诗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文魅力,感受诗歌韵律,加深对文本理解。对于那些文质兼美、富有哲思的语段,还可让学生抄读,甚至背诵,让学生在抄读和背诵中,培养语言感知能力。例如,曹雅欣的《国学中的自由》,文辞精妙优美且极富哲思,说理清晰透彻但亲切自然,尤其是它那种灵动的、娓娓道来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篇文章曾作为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出现在高考练考题中,我并没有将其作为一般的考练材料而轻易放过,而是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并随堂抄读了其中的精妙语段。在进行古代诗歌阅读复习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后抄读、背诵了李白的《送别》,陆游的《示儿子》《苦笋》,黄庭坚的《雨过至城西苏家》,王安石的《读史》,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等30多首诗词。在吟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积累阅读思维,从而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猜你喜欢现代文小孩子理解能力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4期)2021-08-06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文学少年(原创儿童文学)(2019年5期)2019-05-23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8年9期)2018-11-08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期)2016-06-24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6年11期)2016-03-01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地理教学(2015年15期)2016-01-06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藏好了吗幸福家庭(2014年4期)2014-09-10开心图片汇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4年7期)2014-07-14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