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族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研究

民族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8 14:05:02 推荐访问: 多样性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江会鹏 李晓兰 赵晨霞 申玉华 郑梦清 邵美霞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财富急速增长,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科技发展,因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初中生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热情,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倡导积极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本文结合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分析初中阶段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现状,并提出教育途径,以期为初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专题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
生物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6-0029-05

收稿日期:2022-12-29

通讯作者:李晓兰(1977-),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物教育、生态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1JGH380);
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项目(CFXYYLXKB202102);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项目(NJYT22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0137)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反映[1]。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和传承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好的育人价值[2]。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观念,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在教学中,制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等7个一级主题,其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态保护等人文精神的教育[3]。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将其融入生物教学中,不仅能改善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体系,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还能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情感。

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4],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很多生态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地球上很多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反过来也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目前,生物多样性降低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的关键期,对身边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个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从教育抓起。

2 民族文化融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2.1 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主要是为了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5]。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明古国,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分布区广,自然生态丰富且复杂,各民族受环境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用于衣食住行,在适应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通过书籍、传说、歌舞、图画、故事等方式传承下来,影响着后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独特的民族文化对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选取了三个少数民族为例。习俗对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结合政府颁布的关于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各种条例文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2.2 生物学学科属性

生物学是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学与社会等专题内容,同时也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因此生物学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具有很好的契合点。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生物多样性专题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认识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行为和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3]。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该专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生物学科的特征,积极挖掘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寻找切入点对生物多样性内容进行教学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3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好奇心较强、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育,变得感性且对生活充满热情,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因为媒体的不断发展,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通过手机、电视节目或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了关于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热点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会有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有很多少数民族。如云南分布有23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和基诺族等;
贵州主要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孩子,对本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具有不同程度的了解,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文化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生境密切联系,为了解和学习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富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完善,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够全面,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结合课堂内外知识,接触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4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物多样性降低存在很多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类开始追求短期、高效、快捷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人们不可避免地以经济思维审视本地区的发展,开始掠夺式地利用自然资源,民族传统文化被忽视,其生态保护价值被遮蔽,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追求经济效益,肆意破坏植被、开垦为耕地。近年来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见不鲜,如表2所示。从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合理利用自然,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后果很严重。如果人类再不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最终自食恶果。

3 民族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中的举措

3.1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课堂教学的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把握教材内容,发掘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教学资源,寻找切入点,将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生物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认识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圣境崇拜、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自然圣境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神山、神林、神树等的崇拜和敬畏,不随意攀折古树、不随意砍伐树木、不污染水源,保护当地的特色生态系统,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少数民族的农耕、畜牧、狩猎等生产方式也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在少数民族地区,狩猎是一项传统的习俗[9],但滥捕滥猎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所以很多民族地区的狩猎有季节限制。部分地区的粮林混作、土地轮歇的生产方式,滇西北的山区的梯田系统,这些较为合理的农耕方式顺应了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他们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元素,注重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和保护,尤其是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药用动植物资源。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基诺族为例,从传统习俗角度体现了基诺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思想,如表3所示。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主要类群,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学习这些为后面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展示一些典型的民族地区的山林和动植物资源,以微课或资料的形式,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教师提出问题,获取学生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少数民族保护生态的案例,进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将图文资料、表格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教材,使学生利用生物学概念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有效决策,提升思维品质[10]。

3.2 利用隐性课程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隐性课程是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11],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初中生,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仅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处于主动,走出课堂去实践和感知。如在学习“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这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前设计调查表,学生准备好笔、望远镜、放大镜、相机等设备,让学生到教室外,调查统计校园、公园的生物种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很多学校逐渐关注美丽校园的建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对校园草坪或花圃等区域进行除杂草、松土、挂牌、贴警示语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各种植物,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还能建立尊重生命、保护植物的生态观念。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科普活动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用举办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黑板报、观看相关纪录片等形式,宣传生态知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或远足活动,这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良好契机。学校可以事先选好具有教育意义的参观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当地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村、文化室、山林等,如表4所示。

民族村或文化室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包含了民族的历代积累和传承的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面的故事、传说、壁画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林受到保护,也保护了山林里丰富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的阶段,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浮华思想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还需要教师及社会各界的正确引导,认识生物多样性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在生活中践行生态保护。

3.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议题相关联

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大自然已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在世界上,通过公约或议程唤起各国共同努力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联合国每年均会组织各缔约方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制定不同的主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处贡献。

作为生物教师,要及时关注国际上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动态,了解会议上制定的公约和协议,将这些重要的信息作为生物教学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作为初中生,应积极了解自己国家的政策,积极宣传,广泛阅读相关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一种人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中学生物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还要发掘教材以外的生物学知识,将其融教学中。少数民族民俗资源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去开发,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地區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向学生传递生态环境科学知识,让民俗资源在生物学科中发挥作用。中学生正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比较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以课标为依据,善于利用教材,使民族文化与生物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

参考文献:

〔1〕裴盛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J].科学,2008,60(04):33-36+4.

〔2〕韦惠文.高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21(11):135-139.

〔3〕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白兴发.论少数民族禁忌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04):62-65.

〔5〕李红杰.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辩证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02):48-54.

〔6〕范祖錡.“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02):42-47.

〔7〕龙春林,阿部卓,王红,等.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02):111-120.

〔8〕许再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以西双版纳傣族生态文化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5,23(01):126-130.

〔9〕郭大烈.纳西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J].云南社会科学,2001,21(06):52-55.

〔10〕高祥玉,李露艷.从情境走向境脉的主题式教学初探——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2,38(16):59-62.

〔11〕李新芳,龚大洁.论中学生物课隐性课程的开设与实施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01):151-153+129.

〔12〕祁永超.论佤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2022,38(01):45-48.

〔13〕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等.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J].广西植物,2001,27(02):173-176.

〔14〕罗绍华,王兰新,郭贤明.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2):68-70.

〔15〕黄龙光,白永芳,玉波.绿春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生态实践——兼谈哈尼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5):106-111.

猜你喜欢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5期)2017-01-03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农业与技术(2016年15期)2016-11-09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今传媒(2016年6期)2016-07-02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