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0 14:05:02 推荐访问: 中华 中华上下5000年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中华上下5000年的读后感

李雨凡,苏战涛

(陕西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好‘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观点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任务的过程中,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源泉,思政课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以德为先”的德性观,小到“人无德不立”,大到“国无德不兴”。“德”是中华文化里极其重要的分支,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强大根基,新时代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引领,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修身齐家”的精神内涵,以塑造“家国情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能让学生在世界变局中增强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利于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落到实处。

1.2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育的哲学思想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交融中历久弥新,例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与生态文明建设等,这些思想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青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做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3 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历史成就的精神凝练,指引着中华儿女披荆斩棘、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许多耦合性。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成长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抵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强大精神武器。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高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有关键价值。

2.1 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重视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多为“00 后”,其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灵活性高,常以独特视角进行观察和评判,以突出“自我价值”。当今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很多学生沉迷于涉猎“碎片化”信息来增加知识储备,而这些信息缺乏过滤,不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浩然正气。另外,部分高校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更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而忽略思政教育、品德培育,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承普及面临一定的困难,这是二者融合的一大现实困境。

2.2 缺少兼通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师资队伍

高校思政教师通常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科背景,极少具备文学专业背景。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对于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蜻蜓点水,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在讲解道德的章节时,教师对于中华传统的“德育观”也是以案例的形式作为教学辅助,不能良好地运用文学修养来阐释思政育人的本质。加之目前教育的分学科背景,高校教师更在乎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成就,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略显生硬,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落到实处。

2.3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大多借助多媒体工具,多媒体教学灵活、直观,理应通过这种特点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学中,学生多以完成考试为导向,多媒体教学仅停留在展示课件和播放视频层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融入思政课时,并未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3.1 提升教师的文化育人能力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环,打造一支信仰坚定、专业扎实、品德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

3.1.1 格物致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思政教师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内化于学生,首先要做到自身热爱且精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内在哲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要实现协同育人,教师应知道“授人以渔”的道理,做到日常多学习,课堂全面讲授,形成与学生在知识情感方面的双向交互。教师只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提升文学素养,才能将其中的育人元素自然地与思政课堂相结合,提升感染力和感召力,让学生充分领悟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所熔铸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历代中华儿女立国、立身、立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2 立人先立己,修炼道德素养

“立”,即做人做事都要站得住。作为肩负“立人”使命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立己”。具备深厚的学识、系统的思维、坚定信仰等综合素养,正是教师实现“立己”的根本。在思政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改善教学效果,还能滋养学生身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其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和神态动作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故而,教师应领悟“为人师表”内涵,做到立德立身立言,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3.1.3 教学相长,提升综合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协同育人,高校应给予充分支持,学校应从提升教学质量出发,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组织思政课专业教师和具有文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沙龙学习,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开展读书会活动,通过品读古典书籍、诗词等文学作品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通过翻转课堂的实践,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或是与专业结合,实现应用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更近距离体会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效用。

3.2 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3.2.1 课内育人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高校育人的要求和举措,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政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从显性教育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直观的特点来传达育人价值,例如通过诗词歌赋、名人故事等,而教师需用其自身“腹有诗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文化经典中体悟家国情怀。从隐性影响来看,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一部分哲学思想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政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根源,了解过去也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3.2.2 校园文化育人

除了思政课堂外,高校学生经常活动的校园也承载着育人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都是较好的文化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高校可以举办以“传统文化+思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晨读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一方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另一方面又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通过学生的参与转化为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做好隐性教育,利用学校各种能够承载优秀文化的载体,比如文化走廊、墙面喷绘、雕塑景观、校标校徽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融于学生日常,将德育与爱国教育熔铸于现实。

3.2.3 深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

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来看,通常是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道德规范讲到人生哲学、从个人理想讲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个人梦想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这种循序渐进地从具体现实讲到抽象哲学的方式更易于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家国观、历史观、自然观等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既能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情操,也能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其内心的使命担当。

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授爱国主义时,教师可引入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激发学生心底的崇拜和认同,引起学生共鸣。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在“毛泽东思想”部分可引入毛泽东诗词作为辅助,便于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线,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领悟;
在讲授“邓小平理论”部分时,可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也可引入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的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髓;
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时,可引入“大同理想、民为邦本、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哲学概念,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结合新时代的诉求实现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自身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内涵,涵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奋勇向前,在时代的感召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思政育人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精神信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内涵高度契合,高校要培育敢于担当的民族新人、时代新人,就要提升教师文化育人的能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深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有效衔接,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立德中华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2期)2018-01-03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严以修身”先立德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