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目标、问题与路径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目标、问题与路径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0 15:20:03 推荐访问: 纲要 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 融入

黄钦海,王 磊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3000)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红色资源集历史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于一体,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2]这些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地方开展红色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主阵地。“纲要”课程教学要实现教育目标,需要红色资源作为有力支撑,红色资源要实现最大价值,也需要不断拓展有效的利用形式,二者互为需要,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纲要”课程教学时,理应发挥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地融合地方红色资源,突破“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

地方红色资源既有一般红色资源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其易得、可用和鲜活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所在地高校开展“纲要”课程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凸显课程的正本清源属性以及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是地方红色资源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应达之效。

(一)铸魂育人,提升课程教学的温度与高度

“纲要”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旨在充分发挥历史的“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功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去认识历史规律,确立历史自信,激发爱国情感。在当前“纲要”课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粗线条”式教学是当前主流,这种“多骨少肉”为特点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历史视野下理清历史脉络,掌握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却阻滞了大学生由历史认知向历史情感的升华。历史情感升华需要一系列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历史资源不断浸润滋养。在当前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历史知识学得不少,但情感上却很难有“代入感”,课程育人功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乃是鲜活历史资源在教材和教学中的“双重缺失”引起的情感滋养载体缺失所致。

地方红色资源是高校在地域内能获得的最鲜活、最具体、最有体验感的历史资源,将其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突破教材局限,让教材中标签化的历史事件和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变得生动且具体,[3]让历史变得有情感有温度可感受。学生在“情感代入”中走进历史现场,培养历史思维,探寻历史规律,建立“小地方”与“大历史”、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历史认知基础上顺利实现家国情感的升华,最终达成课程的铸魂育人目标。

(二)正本清源,提升课程教学的信度与效度

“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讲清历史真相,培养爱国爱党情感,增强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免疫力。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篡改历史、诋毁英雄等手段混淆视听,惑乱人心,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这些谬论邪说,对于历史知识匮乏而又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不可避免地对“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产生冲击。

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原貌,印证历史史实,巩固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提高学生对“纲要”课程内容的信服力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具体来说,将当地革命史料、革命文物、革命名人事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作品和历史亲历者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历史真相;将学生带到当地历史事件遗址旧址、历史人物故居、历史纪念设施、博物馆等开展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浓郁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与历史人物和事件“跨时空对话”,身临其境地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和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形象。两种方式结合,用亲眼所见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击碎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侵蚀。

(三)提质增效,提升课程教学的深度和粘度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不断高涨,形式单一、偏重说教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学生需求,亟待改进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才能更有亲和力。”[5]推进“纲要”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亲和力,是实现“纲要”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的基本路线。

地方红色资源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可以丰富“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地方红色资源本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入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对原有教材内容体系形成有力补充,实现高低搭配。让“纲要”课程教学既有宏观历史大势又有微观历史细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事实证明,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出更多的教学形式。有了地方红色资源的支持,“纲要”课程教学可以将现场教学、遗址参观考察、地方红色文物进课堂、地方史专家进课堂、红色实践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教学。增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减少枯燥空洞的说教,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虽然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有诸多优势,大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地方红色资源的融入价值,但在“纲要”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地方红色资源利用较少,融入效果也不理想。

(一)可用资源相对短缺,融入底气不足

可用教学资源短缺并不是说地方红色资源不够用,地方红色资源品类齐全形式多样,但要为“纲要”课程所用,必须按照“纲要”课程教学目的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科学地分析、挑选和加工等课程化开发之后,才能被教师融入教学中。当前,教师能够直接使用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可用教学资源相对短缺。造成短缺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地方史研究属于冷门,研究人员相对不足,研究关注度不高,导致学界对地方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动力不足,优秀研究成果产出不多。二是因为“纲要”课程教师大多没有地方史研究底子,对地方史研究和地方红色资源研究没有经验,研究兴趣也不高,研究开发积极性更不足。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研究不够,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和研发积极性,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的信心和底气不足,是造成当前地方红色资源很少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效果难入心脑,课程难涨人气

“纲要”课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讲清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事实”,又要讲明历史发展规律和“四个选择”的“道理”,在“讲事实”“摆道理”之间掌握平衡才能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当前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拒绝融入。他们看不到地方红色资源的鲜活的“讲事实”优势,认为地方红色资源土气,难以典型呈现课程全貌,因此放弃在教学中使用地方红色资源。他们习惯于“纲要”课程教科书为基础的教学,采用宏大叙事的本本话语体系,“摆道理”过多势必让课堂枯燥抽象,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融入不当。他们认识不到地方红色资源与“纲要”课程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地方红色资源,甚至取代教材中经典的教学资源,喧宾夺主,让课堂变成了地方历史故事会,学生只知故事不懂道理,只知地方不知国家,这种做法势必对整门课程的科学体系造成扰乱和冲击,让课程教学偏离课程目标设定。“讲事实”过多必然让教学内容深度不够、营养不足,也会失去对学生的持久吸引力。

(三)融合教学缺乏设计,实践不接地气

“纲要”课程与地方红色资源融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二者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对整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后再付诸实施,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二者融入教学“如盐入水”效果。当前,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即兴式、零散式融入,融不融入、融多融少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时心情,随意性较强,系统性缺乏,融入效果必然不佳。实践教学环节本是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周边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地方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走近历史现场,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但现实是教学实践环节经常以课时紧张、经费不足、安全风险等理由,简化为在校内看电影、拍视频、听报告、写论文等伪实践形式。实践教学不接地气,流于形式,让“纲要”课程与地方红色资源融合教学的体验感欠佳。

“纲要”课程教学要实现提质增效,地方红色资源的有效融入不可或缺。强化资源开发、重视总体设计、加强课程实践是破解当前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不佳难题的三把钥匙。

(一)强化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研究,厚植融入教学的底气

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研究不足,是制约其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主要原因。要树立融入教学的信心和底气,必须首先补齐地方红色资源挖掘和开发这个短板。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校有条件可以设立地方革命文化研究机构或者地方史研究机构,至少在教研室要组建地方红色文化的科研或教研团队,出台研究资助政策,抽调相关学术背景教师充实研究力量,专门负责地方革命史和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宣传研究。二是建设地方红色资源库。地方革命史资料和地方红色资源数量庞大且分散各处,为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价值,应该与当地政府的地方志研究部门和其他高校同类机构加强合作,协同开展地方红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形成开放共享的动态地方红色资源资料库,提供各界研究和宣传使用。三是开展地方红色资源课程化开发。结合“纲要”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体系特点,对地方红色资源库资料进行课程化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出能够融入课程的系列典型资源。这些生动鲜活的地方红色资源,一方面按照“纲要”课程教学体系编写成地方红色文化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和学生的阅读资料。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授课内容写入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实践案例,实现实质性的融入教学。四是加强授课教师培训。融入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当前“纲要”授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复杂,对待融入态度差异较大,导致融入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高校应该将“纲要”授课教师整体纳入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和研究方法,共同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地方红色资源课程化研究,培养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兴趣。举行融入教学课堂观摩,举办融入教学比赛,实施融入教学考核,提高教师融入的主动性和教学能力。从态度、兴趣和能力上不断夯实授课教师开展融入教学的信心和底气。

(二)重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程的总体设计,提升融入教学的人气

教学随意性较强、系统性缺乏,是当前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加强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总体设计,既能避免融入不当造成对课程教学主线的冲击,又能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保证课程教学实现最佳效果。一是融入内容的总体设计。开展融入内容设计时,务必要坚持地方红色资源为“纲要”课程目标服务的原则。围绕“纲要”课程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对照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分布,对地方红色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悉心钻研、精挑细选、反复推敲,形成地方红色资源与“纲要”课程教材内容无缝对接的融入教学方案。方案主次分明、典型精当,达到原有资源与融入资源、课堂融入内容与实践融入内容、“讲道理”内容与“摆事实”内容三维和谐统一。二是融入形式的总体设计。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者厌倦缺少变化的学习形式。因此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也要有丰富的形式。融入形式的总体设计,应根据课程的章节内容和地方红色资源特点,考虑从教学方法(如情景式、穿插式、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教学话语形式(如逻辑推理式、讲故事式、抒情式、方言式、表演式等)和资源呈现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艺术、VR等)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设计,融入形式总体设计方案应该与内容总体设计方案相对应,既要避免课堂上形式过多扰乱主题,又要避免形式单一造成融入体验感下降。三是融入效果的反馈调整。融入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要放到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教师、学生和专家等多方多轮的体验反馈,对原有方案进行不断调整更新,最终拿出经过实践检验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多方满意方案,再进行推广,实现最佳的融入教学效果。

(三)善用“地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组合,涵养融入教学的地气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缩短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其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知识的迁移。[6]高校利用校园周边的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纲要”课程情景化的实践教学,是巩固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体验和培养历史情感的最有效途径。一是“走出去”实践教学。“走出去”实践教学适用于高校周边距离较近的地方红色资源的融入。比如,按照融入教学的总体设计,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旧址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馆、陈列馆、名人馆等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参观访问,撰写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地方红色资源的专题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红色资源的公益宣传活动,如担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志愿讲解员等。二是“引进来”实践教学。对那些距离校园较远的、组织“走出去”教学较为困难的地方红色资源,可以将这些地方红色资源引入课堂。例如,可以将历史档案文献、声像资料、历史实物等可移动的地方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实物展示,让文物“讲故事”;可以将历史事件亲历者(或亲属)和地方史专家请入课堂“现身说法”,宣讲革命重大事件、革命名人及事迹故事、红色精神;可以将地方红色文艺作品(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请入课堂,让学生观看现场表演,回顾地方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三是虚拟实践教学。对于距离较远、不可移动的地方红色资源,可以利用VR技术开发线上红色研学资源,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产生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有很强的教学目标导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实践前要有目标和方案,实践中要有教育和指导,实践后要有总结和评价,避免将实践教学变成放羊式、旅游式实践。还要根据地方红色资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打磨和改进,探索出能够适应各种情况的“地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多种组合方案,把“纲要”课程打造成为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思政课。

综上,易得、鲜活且内涵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是高校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优质资源。将地方红色资源有效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温度和高度,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还能强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度和粘度。可用资源开发不足、融入效果不理想、融合教学缺乏设计是当前二者融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整合各方资源,从强化资源开发、重视总体设计、加强课程实践三个维度对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进行供给侧优化,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底气、地气和人气,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纲要”课。

猜你喜欢纲要红色历史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党员生活·下(2019年7期)2019-09-10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2期)2016-01-2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