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安全视域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

国家安全视域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建路径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4 16:55:02 推荐访问: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与我有关心得体会 国家安全专题调研报告

李岚春 岳芳 陈伟

摘要:[目的/意义]本文立足国家安全观新内涵,探索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方法/过程]采用理论推演、文本挖掘、地平线扫描、政策分析等方法,系统阐释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意义、内涵和特征,深入剖析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思路和路径,以及相关政策建议。[结果/结论]要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引领、多能融合、智慧升级,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布局多能融合系统、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国家安全 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号:F426.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3.2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基础研究战略情报合作示范网络构建与决策支撑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2124035)、中国科学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战略研究课题(项目编号:DA21010103)、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专项课题(项目编号:GHJ-ZLZX-2023-06)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系统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蓝图,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对全球能源发展形势的综合研判,是国家安全系统观的集中体现,是对新时代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做出的理论阐释和战略部署[1]。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识加速能源体系的全面升级[2]。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叠加效应加剧下,世界各国致力于变革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方式,推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重构面向碳中和目标、低碳/零碳主导的新型能源体系。

现有研究初步探讨了新型能源体系或新一代能源体系、现代能源体系等类似的概念内涵[3-5]、构成[6-7]及路径[1,8-12],但未形成统一共识,且少有研究从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探析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外延、趋势特征及实现路径。本文基于国家安全观新内涵,利用理论推演、文本挖掘、地平线扫描、政策分析等智库研究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揭示新型能源体系的理论和逻辑根基,分析推演其内涵、特征及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路径和政策建议。

2 國家安全视域下新型能源体系的理论和逻辑基础

2.1 理论依据

党的二十大在深刻把握我国能源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矛盾和机遇挑战以及全球能源转型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再次将能源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内涵,并对能源体系发展提出全局性、整体性新要求。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和前提,确保能源安全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迈入“碳中和”全球治理的全新阶段,能源安全内涵也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油气资源竞争转向战略矿产,自主可控的清洁原材料供应链成为焦点;
另一方面,能源由资源主导转向技术和资本,绿色低碳技术竞争白热化。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系化的能源支撑。能源的商品属性决定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需以现代化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基础,破除能源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能源资源、技术和投资等全要素的开放互动。能源的资源属性决定其是工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现代化工业体系必然依赖于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并以此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和提档升级。能源的产业属性决定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优势互补、有序合理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纽带。能源的政治属性决定其是地缘博弈的重要筹码: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为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动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必须首要解决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问题。能源的生态属性意味着绿色转型需以清洁化、融合式的能源体系为动能,统筹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整体优化,以及节能降碳、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协同。能源的气候属性决定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阵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需要以能源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为引领,推动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现能源与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综上,能源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推动“双碳”目标的主战场、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以能源安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新的“三角矛盾”[6],因此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如图1所示。

2.2 逻辑基础

2.2.1 新型能源体系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屏障 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风险挑战的基础上,学术界探索了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意义。郝宇[1]提出新型能源体系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屏障。王建良等[2]认为,新型能源安全观推动全球能源体系的全面升级。郑新业[6]认为,现代化的能源体系是突破能源供应保障、价格低廉、碳能分离矛盾的关键举措。刘潇潇等[13]认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姬强等[14]认为,新形势下能源体系面临内部和外部近中长期多重风险挑战。2.2.2 新型能源体系是推进新时代能源革命的核心命题 部分学者基于历史演变或产业链角度,从能源革命时代机遇对新型能源体系进行深入剖析。柴麒敏[7]认为,新时期能源革命的核心是电气化和脱碳化,并实现跨领域的系统性协同变革。邹才能等[15]认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有质的变革、系统性的创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的应有之义。何建坤[16]认为,全球新型能源体系革命呈现高效化、低碳化、清洁化趋势,且向数字化分布式能源体系发展。陈伟等[17]认为,能源技术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能源生产、转化、运输、存储、消费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的体系化变革。

2.2.3 新型能源体系是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保障 学术界普遍认为,能源是我国高质量推进“双碳”进程的主战场[18-20],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高度契合“双碳”目标要求。陈洪波[3]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袁家海等[4]认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积极稳妥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曲建升等[21]认为,全球“碳中和”行动全面推进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的变革,并推动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近零能源新结构。

2.2.4 新型能源体系是适应全球能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能源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部分学者从能源危机历史规律分析了当前能源格局及应对之策。王永中[22]、刘泽洪等[23]认为,“碳中和”和“乌克兰危机”推动了全球能源格局嬗变,能源地缘博弈由单一维度的资源竞争转型产业链体系化竞合,打造互联互通、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成为关键。赵宏等[24]从历次国际能源危机发生原因以及应对举措重点角度,认为能源体系的改革完善对稳定能源市场尤为重要。

3 国家安全视域下新型能源体系内涵和特征

3.1 内涵定义

现有研究初步探讨了新型能源体系相关概念内涵和主要构成。部分学者以我国能源战略布局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关探讨。安洪光[25]认为,新型能源体系是在现代能源体系基础上,适应“双碳”目标的能源高级形态,并具有电气化、低碳化、市场化、数字化的趋势;
范英等[8]认为,我国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同时兼顾能源安全,新一代能源体系具有供应侧分散化、需求侧电气化、交互侧数字化等方面特征。部分学者从能源科技发展趋势角度进行了研究。陈伟等[26]认为,当前能源系统正从化石能源绝对主导向低碳多能融合方向转变,各国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于对能源产业链的认识,吕建中[27]认为,能源转型并非简单的能源品种替代,而是整个能源生产、消费、市场、政策体系的转型升级。部分学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分析了其内涵。周宏春[11]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必须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准则,推动供给安全化、结构低碳化、终端电气化、供需智能化;
高媛等[28]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在于新旧能源并举支撑高水平电气化和低碳化。

因此,新型能源体系是指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能源发展新模式,并非另起炉灶。其不仅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还是能源资源、技术、市场、制度、治理的全面现代化、高度体系化的高级复杂形态。

基于上述分析,新型能源体系是指充分利用我国长期形成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规模优势,通过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协同融合、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旧能源接续替代,并逐渐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推动资源侧安全自主、供给侧清洁多元、消费侧绿色低碳、输配侧灵活稳定、技术端集成融合、配置端开放高效的全新发展模式,形成能源安全可控、科技自立自强、整体高效通畅、系统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能源体系。

3.2 典型特征

3.2.1 以安全自主可控为前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能源安全自主可控主要指资源、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化程度高,成为我国稳增长、保民生的前提。清洁能源转型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能源安全的性质,主要国家重新审视激进脱碳政策,强化构建本土清潔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例如,美国将清洁能源供应链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启用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首次出台国家锂电蓝图以加速清洁能源产业布局[29-31]。英国调整组建新的能源安全和净零排放部[32],发布新的《能源安全战略》[33],解除2019年以来的水力压裂禁令,制定能源供应多样化、清洁化、本土化等一系列举措[34]。

3.2.2 以绿色低碳能源为目标 绿色低碳能源主要是指统筹生态与能源发展,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是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动力。主要国家竞相部署零碳能源前沿技术攻关,加快能源体系的低碳化、去碳化步伐。例如,美国发起“能源攻关计划”,旨在加速清洁能源变革性技术突破,并作为掌握新时代全球领先地位的“登月计划”[35]。日本创设激励企业研发的“绿色创新基金”[36],密集启动19项为期十年的大型资助项目,重点支持发展绿氢/氨、下一代可再生能源、下一代电池等前沿技术。欧盟制定“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37]、“创新基金”[38]研发资助计划,推动以净零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

3.2.3 以多能互补融合为主线 能源利用从追求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转向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综合形式,多能源互补、多技术耦合、多领域融合的能源体系成为发展趋势。欧盟发布的《综合能源系统2050愿景》提出,建立以多能互补为基础,低碳、安全、可靠、灵活、经济高效的泛欧综合能源系统[39-40]。美国能源部集中国家实验室优势力量,提出探索多种发电技术与储能、转换技术融合的能源形态,构建燃煤发电复合能源系统、核能–可再生能源等多能流综合能源系统[41]。日本早在2016年就启动“福岛系能源社会”示范,探索到2040年构建基于氢能100%可再生能源供应的多能融合智慧社区[42]。

3.2.4 以清洁电能替代为路径 对高碳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和绿色电力替代趋势明显,并着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达国家积极探索和发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一代电网、新型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多能互补与供需互动等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场景各异的试验示范工作。欧盟强调扩大终端用能部门的直接电气化,提出构建灵活分布式低碳能源系统,加快智能电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并网[43]。美国发起“建设更好的电网”倡议,加快能源传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更具弹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国家电网[44]。

3.2.5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动力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推动传统能源体系智能化升级。例如,日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多维、多元、柔性的能源供需体系[42];
欧盟启动能源全系统数字化计划[40],加速推动现代能源系统集成;
英国推动智能系统数字化、灵活性改造[45];
美国能源部设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办公室,推动能源系统灵活性数字化升级[46],以此构建更具安全韧性的能源系统。

4 我国新型能源体系面临的风险挑战

4.1 现有能源系统相对割裂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电网等相对独立的分系统,现有能源体系仍存在效率低下、技术风险多等诸多挑战。一是在传统的能源体系下,各分系统长期独立运行、各自为战,行业之间壁垒较为严重,能源系统综合能效低、能源浪费情况严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5]。二是能源技术存在“孤岛”现象,能源技术发展不均衡、标准不统一、协作水平低,跨系统、跨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弱[47]。三是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堵点,能源市场体系相对分割、市场主体相对单一,难以有效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13]。四是能源产业同质化发展,地区纷纷竞相布局抢占新能源赛道,易忽视资源禀赋、技术基础等因素,造成资源重复开发、产能过剩、效力低下等问题。

4.2 能源系統供需结构错位

中长期内,我国煤炭为主基本面不会变,陡峭的“双碳”窗口极大压缩化石能源转型周期,新、旧能源的功能转换步调不一致容易导致断层危机[1-2]。一是资源供需错位。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发展极不均衡,能源供给与消费存在严重的地域错位,易造成能源响应不及时、高能低用、“双峰”电力偏紧等现象。二是电源结构错配。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占比逐年提升,调节资源日趋紧张,灵活调节电源不足,电力系统缺乏稳定电源支撑。三是网源时空错配。异质能源跨地区和跨季节输送是我国电力输送的主要形式,但存在电网配套设施不足、时序衔接不匹配等问题。

4.3 外部制约因素持续扩大

受全球化逆流涌现、气候环境风险与日俱增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能源转型压力持续上涨。一是地缘博弈下能源资源竞争“武器化”。长期高位的能源进口、持续偏紧的原材料供给,以及美西方奉行的贸易壁垒和科技脱钩政策,使我国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影响可能将常态化、扩大化,且存在着供应成本急剧上涨或供应中断的风险[22]。二是技术卡脖子风险激增。我国部分能源产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核心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关键材料仍受制于人[26]。三是发展模式长期低能效。多年来,我国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模式,能源体系的供需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凸显,普遍忽视了能源体系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及各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碳排放存在的因果关系[7]。四是新的生态风险显现。随着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和动力电池的大规模“退役”浪潮来袭,碳排放、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可能对产业链发展造成反噬[12]。

4.4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滞后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低于预期[14,47]。首先,相较于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连年翻番,智能电网、调峰电源、规模储能等设施建设进程滞后。其次,需求侧响应调节能力不足。由于新能源电力具有间歇性、需求侧负荷具有随机波动性,传统发电侧响应需求的机制无法满足多能流电力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要求。最后,清洁能源终端消费基础设施进度整体落后于生产端,工业电锅炉窑炉、热泵、公共充换电等新型消费终端普及率较低。

5 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框架

学术界初步探讨适应国际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路径。从全球普遍性和中国特殊性辩证视角,邹才能等[15]深入剖析世界能源转型的内涵和驱动因素,提出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智能源”路径;
冯玉军[48]综合考量全球能源变局及我国能源安全实际需求,提出能源安全、创新驱动、制度改革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建议。还有学者聚焦中国能源革命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高峰[10]强调加快能源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探索;
周宏春[11]强调新型能源体系的减污降碳协同以及技术攻关;
肖宇等[20]提出构想以传统能源高效利用与替代、清洁能源互补应用、低碳能源深度融合为主线的国家能源新体系;
魏文栋[49]提出从节能降碳、能源供给、能源创新、能源治理、能源安全等方面谋划布局;
蔡睿等[47]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体系的重塑,推进能源各系统以及跨行业领域综合交叉,解决依靠单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林伯强等[50]认为重构清洁、高效能源体系,需要加快能源子系统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融合、能源产销网络布局、能源技术创新、资源市场配置以及相关的政策体系等。

5.1 基本思路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以系统思维规划布局,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体系等战略主线,通过实施制度优化、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数字赋能等系统改革,充分激发能源的资源、产业、环境等价值属性,贯通能源各系统纵深集成、各环节前后连接、产业链上下互动、区域布局协同分工以及能源、经济、生态融合共生等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安全效益的最优价值平衡。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框架如图2所示。

在能源内部循环上,推动能源多品种开放互补、技术体系化集成、生产消费深度变革、市场高效配置、供给应急联动等良性发展。一是能源系统功能互补。打破行业主体之间壁垒,加强能源分系统和技术的统一规划、开发、建设,解决依靠单个领域及技术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二是全产业链互动关联。同步推动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循环利用全链条升级,充分增强产业链价值链上中下游黏性,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交易大市场。三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因地制宜,促进能源资源跨地域高效配置、相互配套、优势互补。四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推进能源多网融合集成发展,加快传统能源网络升级改造和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增强能源体系的安全稳定和应急能力。

在能源外在循环上,推动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区域协调等全要素深度协同及重构。一是能源与工业体系的深度耦合。加强能源体系安全转型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深度关联,推动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流程再造,促进交通、建筑等行业深度电气化和可持续燃料替代。二是能源与绿色发展的深度协同。推动能源体系转型创造生态文明效益,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中,发挥关键动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从而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三是能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握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叠加的时代机遇,创造影响深远的智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

5.2 关键路径

新型能源体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其在破除壁垒、加速转型、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新型能源体系关键路径分析如图3所示。

一是制度建设。统筹谋划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加强新型能源体系的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传统能源和清洁能源各自的禀赋和优势,有序引导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集成布局和开发。建立开放、友好的统一大市场,加强标准规范、质量标准、市场机制、监管体系等制度建设,促进不同能源主体的相互配合、良性互动。

二是創新引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推进能源革命,持续推动能源供应清洁多元、消费绿色高效、技术体系集成等现代化变革。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现代化推动能源体系现代化,健全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举国攻关体制,全面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多能融合。将系统观念贯穿能源体系转型发展全领域,突破行业产业界限,推动能源体系的资源、技术、要素等互联互通、高效协同,促进能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等的深度耦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能源安全转型、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三者互利共生的稳固发展模式,推动能源体系与工业、交通、建筑、生态等领域的跨界要素双向融合。

四是智慧升级。加快推动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和集成布局,提升能源体系的产供储销及安全供应整体效能。深刻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拓展能源应用新场景,推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能源体系的静态稳定和动态平衡。

6 政策建议

由上文可以看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必须兼顾国际和国内能源形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具体问题,从制度创新、系统协同、交叉融合、研发攻关、资源配置、数字赋能等方面推动能源系统的有序变革。结合以上判断,本文重点从体制机制改革、多能融合互补、技术研发创新和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6.1 强化新型能源体系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探索适应国情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刻把握能源安全转型的时代特征,建议依托国家能源委员会设立跨部门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煤、油、气、水、核、电等主管部门联动协同。理顺政府与大型能源国企、新能源领军民企之间的关系,指导各分系统之间业务部署的同质合并、有序发展。

二是深化能源体系市场机制改革。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优势集成,打通煤油气电、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等各品种、各环节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形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能源市场统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序推进全国煤炭交易市场、油气期货交易体系、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明确各层级、各地域能源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运行边界,持续提升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互济和共享能力。同时,科学发挥市场价格调整作用,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适度拉大峰谷价差,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兴主体发挥调节性作用。

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激活骨干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电网等各类主体,有序引导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减少、新能源增量持续提升,推动各类能源品种滚动开发、梯次接续格局。

6.2 加强集成布局多能融合互补路径

一是完善新旧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发展模式。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气冷热氢等互通、互联、互济。积极推动沙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持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高质量发展。以氢能和储能为载体,加快构建清洁煤电、光伏、风电、核电等多能融合的综合能源系统,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推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资源梯级利用,持续提升我国能源系统综合效能。

二是推进能源体系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结合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情况,有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利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清洁利用体系规模优势,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破除能源体系的技术和体制壁垒,促进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各能源分系统、各能源技术之间的互补融合。

三是以点带面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集中示范推广。选取典型区域、典型技术推进跨领域集成示范,探索并推动不同场景的多能融合新型能源体系部署。针对传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将可再生、氢/氨等新能源协同集成与示范,探索低碳高效转化的能源和化工多联产系统。针对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以电力和绿氢为媒介,结合大规模储能提升灵活性,发展负碳排放技术集成的多能融合能源体系。

6.3 发挥能源技术研发创新第一动力

一是推进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加大能源体系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研发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工控系统、关键装备和零部件、核心材料等技术短板攻关,积极锻造技术装备长板新优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

二是集中部署能源技术体系化攻关。统筹研究制定“双碳”能源重大科技问题清单和发展优先序,跨领域布局新型能源体系科技攻关专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应用与多能互补、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等技术协同创新。

三是布局加强能源技术战略储备。研判解决新型能源体系平战结合关键问题所需的科技手段,按照保障极端情况下基本正常运行的要求,初步形成近中远期的战略技术储备清单,提前布局能源安全科研攻关专项,并形成整套科技解决方案。

6.4 全面加快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传统能源网络升级,加强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和煤炭、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和安全管控,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推动油气管网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清洁化、智能化升级,形成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供应体系。

二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持续完善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网架,促进绿电集约化开发、远距离外送及便捷利用。大力推动绿色氢能、规模储能等先进技术示范和场景应用,全面提升能源体系的灵活性和调度性,提升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体系的需求响应时效和应急能力。加快推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能源基础设施互联融合,统筹电力、煤炭、油气等领域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和需求,打造数字能源价值创造体系。

四是加强终端电气化基础设施部署,积极推动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协同转型,加强低碳/零碳能源电力替代、燃料替代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多领域、多维度持续拓展电能消费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从政府和市场改革两端发力,以多能融合能源体系为关键路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动力、以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为重要保障,有序推动传统能源主体向“新旧”能源并举到完全清洁能源过渡,为维护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郝宇.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意义和构建路径[J]. 人民论坛, 2022(21):
34-37. HAO Y.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new energy system[J]. Peoples Tribune, 2022(21):
34-37.

[2] 王建良, 唐旭. 大變局下的中国能源安全:
挑战与破局[J]. 国家治理, 2022(20):
52-55. WANG J L, TANG X. Chinas energy security under the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s[J]. Governance, 2022(20):
52-55.

[3] 陈洪波.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意义[J]. 上海企业, 2022(12):
84. CHEN H B. The study on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new energy system[J]. Shanghai Enterprise, 2022(12):
84.

[4] 袁家海, 张浩楠.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2(28):
54-55. YUAN J H, ZHANG H N. Accelerat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system[J]. China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 2022(28):
54-55.

[5] 杨维新. 中国能源体系所面临的风险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4(8):
37-42. YANG W X. The study on risk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system[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4(8):
37-42.

[6] 郑新业. 能源“不可能三角”可以突破[J]. 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 2022(11):
34-35. ZHENG X Y. The energy “impossible triangle” can be broken[J]. Chin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Observer, 2022(11):
34-35.

[7] 柴麒敏. 复杂新形势下全球碳中和与新能源革命刍议[J]. 阅江学刊, 2022, 14(4):
89-93, 173. CHAI Q M. On global carbon neutrality and new energy revolution under the complex new situation[J].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2022, 14(4):
89-93, 173.

[8] 范英, 衣博文. 能源转型的规律、驱动机制与中国路径[J]. 管理世界, 2021, 37(8):
95-105. FAN Y, YI B W. Evolu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pathway of Chinas energy transi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1, 37(8):
95-105.

[9] 颜瑞. “双碳”目标下能源系统韧性建设的国际经验及中国路径分析[J]. 中国发展, 2022, 22(5):
31-34. YAN 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as path analysis on energy system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double carbon” target[J]. China Development, 2022, 22(5):
31-34.

[10] 高峰. 充分利用“双碳”战略驱动力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发展[J]. 数据, 2022(8):
12-14. GAO F. Make full use of dual-carbon strategy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ergy system[J]. Data, 2022(8):
12-14.

[11] 周宏春. 新型能源體系建设须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导向[J]. 中华环境, 2022(11):
17-21. ZHOU H C.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system must be guided by carbon reduction,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green growth[J]. Chinese Environment, 2022(11):
17-21.

[12] 林伯强. 现代能源体系下的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调发展[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13):
56-65. LIN B Q.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arbon market and electricity market under modern energy system[J]. Frontiers, 2022(13):
56-65.

[13] 刘潇潇, 王盼, 丁宣升, 等. 能源转型新形势下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J]. 当代石油石化, 2022, 30(6):
1-6. LIU X X, WANG P, DING X S, et al. Reflections on Chinas energy security issues under new situation of energy transition[J]. 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 2022, 30(6):
1-6.

[14] 姬强, 张大永.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安全体系构建思路探析[J]. 国家治理, 2022(18):
22-26. JI Q, ZHANG D Y. Exploring the approaches to constructi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neutrality goals[J]. Governance, 2022(18):
22-26.

[15] 邹才能, 何东博, 贾成业, 等. 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J]. 石油学报, 2021, 42(2):
233-247. ZOU C N, HE D B, JIA C Y, et al. Connotation and pathway of world energy transi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arbon neutral[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21, 42(2):
233-247.

[16] 何建坤. 新型能源体系革命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兼评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1-10. HE J K. The revolution of new energy system is the only wa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view on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by Jeremy Rifki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14(2):
1-10.

[17] 陈伟, 郭楷模, 岳芳. 国际能源科技领域新进展与启示建议[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9, 41(2):
172-181. CHEN W, GUO K M, YUE F. Development trend of global energy technology and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J]. World Sci-Tech R&D, 2019, 41(2):
172-181.

[18] 潘教峰, 张凤, 郭剑锋, 等. 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R]. 北京: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21:
4-5. PAN J F, ZHANG F, GUO J F, et al. New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R]. Beijing: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4-5.

[19]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调研组. 关于“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调研报告[J]. 中国发展, 2022, 22(5):
2-8. Investigation Grou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Zhi Gong Party. Research report on building modern energy system and promot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a coordinated manner[J]. China Development, 2022, 22(5):
2-8.

[20] 肖宇, 彭子龙, 何京东, 等.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4):
385-391. XIAO Y, PENG Z L, HE J D, et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motes construction of new national energy system[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34(4):
385-391.

[21] 曲建升, 陈伟, 曾静静, 等. 国际碳中和战略行动与科技布局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444-458. QU J S, CHEN W, ZENG J J, et 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neutralization strategic actions and technology layout and enlightenment suggestions to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444-458.

[22] 王永中. 全球能源格局发展趋势与中国能源安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13):
14-23. WANG Y Z. Trends in global energy landscape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J]. Frontiers, 2022(13):
14-23.

[23] 刘泽洪, 阎志鹏, 侯宇. 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22, 5(4):
309-317. LIU Z H, YAN Z P, HOU Y. The impact and implication of Russia-Ukraine conflict on world energ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22, 5(4):
309-317.

[24] 赵宏, 郑加平, 王皓芸. 国际能源危机产生原因、应对措施及其启示:
基于历史演进视角的比较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S1):
28-31. ZHAO H, ZHENG J P, WANG H Y. Th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cris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J]. Price:
Theory & Practice, 2021(S1):
28-31.

[25] 安洪光.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2(34):
12-16. AN H G. Accelerat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 new energy system and promot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J]. China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 2022(34):
12-16.

[26] 陈伟, 郭楷模, 岳芳. 国际能源科技发展动态研判与战略启示[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4):
497-507. CHEN W, GUO K M, YUE F. Analysis of global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34(4):
497-507.

[27] 呂建中. 以立为先的能源安全转型发展逻辑[J]. 世界石油工业, 2022, 29(3):
1-6. LYU J Z. Development logic of energy security transition with establishing first reliable new energy[J]. World Petroleum Industry, 2022, 29(3):
1-6.

[28] 高媛, 宁佳钧.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思考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23(1):
4-8. GAO Y, NING J J.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new energy system[J].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 2023(1):
4-8.

[29]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releases first-ever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secure Americas clean energy supply chain[EB/OL]. (2022-02-24)[2023-03-12]. 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doe-releases-first-evercomprehensive-strategy-secure-americas-clean-energysupply-chain.

[30]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resident Biden invokes Defense Production Act to accelerat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of clean energy[EB/OL]. (2022-06-06)[2023-03-12]. 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 president-biden-invokes-defense-production-actaccelerate-domestic-manufacturing-clean?utm_ 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31]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National blueprint for lithium batteries[EB/OL]. (2021-06-07)[2023-03-12]. https://www.energy.gov/eere/vehicles/articles/national-blueprintlithium-batteries.

[32] Cabinet Office. Making government deliver for the British people[EB/OL]. (2023-02-07)[2023-03-12]. https://www. 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making-governmentdeliver-for-the-british-people/making-governmentdeliver-for-the-british-people-html.

[33] Department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Net Zero. British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EB/OL]. (2022-04-07)[2023-03-12].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britishenergy-security-strategy.

[34]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UK government takes next steps to boost domestic energy production[EB/OL]. (2022-09-22)[2023-03-11]. https:// www.gov.uk/government/news/uk-government-takesnext-steps-to-boost-domestic-energy-production.

[35]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ergy earthshots initiative[EB/OL]. (2021-07-12)[2023-03-12]. https:// www.energy.gov/policy/energy-earthshots-initiative.

[36] 経済産業省. グリーンイノベーション基金事業の基本方針[EB/OL]. (2021-03-12)[2022-08-26]. https:// www.nedo.go.jp/content/100949333.pdf.

[37] European Commission. Commission to invest 14.7 billion from Horizon Europe for a healthier, greener and more digital Europe[EB/OL]. (2021-06-16)[2023-03-11].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 IP_21_2993.

[38] European Commission. Innovation Fund:
EU invests 62 million in small-scale clean tech projects[EB/OL]. (2020-12-13)[2023-03-12].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 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7667.

[39] European Commission. ETIP SNET VISION 2050[EB/ OL]. (2018-12-02)[2023-03-11].https://smart-networksenergy-transition.ec.europa.eu/energy-transition/etip-snetvision-2050.

[40] European Commission. ETIP SNET R&I roadmap 2020-2030:
UPDATE RELEASED[EB/OL]. (2020-07-19)[2023-03-11]. https://smart-networks-energy-transition. ec.europa.eu/news/etip-snet-ri-roadmap-2020-2030-update-released#:~:text=The%20ETIP%20SNET%20 R%26I%20Roadmap%202020-2030%20gives%20 more,transition%20and%20key%20functionalities%20 are%20satisfied%20by%202030.

[41]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2020 roadmap[EB/OL]. (2020-09-29)[2023-03-14]. https:// inldigitallibrary.inl.gov/sites/sti/sti/Sort_26755.pdf.

[42] 内閣府. 「エネルギー?環境イノベーション戦略(案)」の概要[EB/OL]. (2022-12-14)[2023-03-14]. https://www8.cao.go.jp/cstp/nesti/index.html.

[43] European Commission. Digitalising the energy systemEU action plan[EB/OL]. (2022-10-18)[2023-03-11].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 LEX%3A52022SC0341&qid=1667521304888.

[44]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announces $13 billion to modernize and expand Americas power grid[EB/OL]. (2022-11-18)[2023-03-13]. https:// www.energy.gov/articles/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announces-13-billion-modernize-and-expand-americaspower-grid.

[45]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Ofgem. Smart technologies and data to future-proof UK energy[EB/OL]. (2021-07-20)[2022-03-10]. https://www. gov.uk/government/news/smart-technologies-and-data-tofuture-proof-uk-energy.

[46]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echnology office[EB/OL]. [2022-03-10]. https://www. energy.gov/ai/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office.

[47] 蔡睿, 朱汉雄, 李婉君, 等. “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多能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502-510. CAI R, ZHU H X, LI W J, et al. Development path of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dual carbon”goals:
Perspective of multi-energy system integr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502-510.

[48] 馮玉军. 国际能源大变局下的中国能源安全[J]. 国际经济评论, 2023(1):
38-52, 4-5. FENG Y J. Chinas energy security under the drastic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system[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23(1):
38-52, 4-5.

[49] 魏文栋. 能源革命: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由之路[J]. 探索与争鸣, 2021, 1(9):
23-25. WEI W D. Energy revolution:
The path to peak carbon and carbon neutrality[J].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21, 1(9):
23-25.

[50] 林伯强, 占妍泓, 孙传旺. 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研究[J]. 治理研究, 2022, 38(3):
24-34, 125. LIN B Q, ZHAN Y H, SUN C W. A stud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ergy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for carbon neutrality[J]. Governance Studies, 2022, 38(3):
24-34, 125.

作者贡献说明:

李岚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

岳 芳:政策文本扫描和趋势分析;

陈 伟:选题确定,研究框架设计,论文修改。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New Energ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

Li Lanchun1,2 Yue Fang1,2 Chen Wei1,2,3

1Wuhan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2Hubei Key Laboratory of Big Data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1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new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hinas new energy system. [Method/proces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extension, scanning and comparis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ew energy system, deeply analyzes the main risks and challenges, designs and proposes the thoughts and path of Chinese modern new energy system, and then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Result/conclusion]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nergy system, Chines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novation-leading, multi-energy integration, and intelligent upgrading,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layout the multi energy integration model, stimulate the momentu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new infrastructure guarantee.

Keywords:
national security new energy system energy security Chinese 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国家安全中国式现代化能源安全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加油站服务指南(2022年6期)2022-07-28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中国石油石化(2021年10期)2021-07-16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年2期)2021-04-13“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共产党员·下(2021年1期)2021-02-07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29期)2020-09-14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自然资源情报(2017年7期)2017-11-26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环球时报(2016-04-16)2016-04-16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