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无穷之路观后感500字4篇

无穷之路观后感500字4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0-23 09:50:03 推荐访问: 之路 无穷 观后感

篇一:无穷之路观后感500字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4 篇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 1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何在当前攻营拔寨阶段,彻 底根除穷根,杜绝“春风吹又生”上,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到心沉基层, 不仅要在房前屋后、在街节后巷做好“宣、扫、拆”,更要在百姓心里 面,思想上做好“宣、扫、拆”。

  宣传党的政策,杜绝懒汉思想。一事一议的光伏路灯,是百姓脱贫 方向的指引灯,“村村通”“组组通”的水泥硬化路是百姓奔小康的康庄大 道,扶贫教育帮扶是逃离贫穷的的汽车,医疗帮扶更是防止“一病回到 解放前”的安全员。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针一线、一分一角 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所得。当懒汉只会让美好生活离我们 越来越远。宣传党的政策,不仅是让百姓懂政策感党恩,更是要让百 姓明白富裕是靠劳动靠努力来的,绝不是不劳而获的。

  扫好村前寨后环境,也要扫除百姓“等、靠、要”思想。从门前屋后 到街前巷后再到村前寨后,卫生保洁员辛勤劳动,给大家换来了干净 卫生的环境,让村寨新天换旧貌。但这扫,不仅要扫看的见“垃圾”, 还要扫出看不见的“垃圾”,要扫到百姓的思想里、心坎上,要扫除“我 是贫困户我光荣、我穷我光荣”、扫除“我领低保我光荣”的思想垃圾, 更要扫除不愿劳动、一心“等、靠、要”的思想垃圾。只有扫除“等、靠、 要”的错误思想,明白“等、靠、要”没出路,勤奋努力方是出路。

   拆除老、破房屋,更要拆掉“懒”也能“得”的思想。当前拆除老、旧 等一些不安全、不具备居住条件房屋的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拆除这些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不仅降低农村发生安 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更加展现了新农村的风貌。但要认识到,仅拆除 老、破房屋只是“拆”工作的一分部,另一部分还要“拆”掉“等、靠、要”、 “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懒能得”的“危险建筑物”。只有拆除这些“危险建 筑物”,要让百姓明白等是靠不住的、等是要不到的、贫困不是光荣的、 当懒汉更是什么都得不到的。从老百姓心底里、思想上拆掉这些“不安 全的想法”,在思想的根基里扎紧勤劳才能脱贫的“钢筋”,浇灌跟党走 方能致富的“水泥”,才能让脱贫奔小康的高楼拔地而起。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 2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 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 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 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 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 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 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 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 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 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 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 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 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 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 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 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 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 80 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 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 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 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 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 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 3

  “家常菜”中的“酸味”,渗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辛酸。“哎呀,为啥子 他屋头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政策,我为啥子一样都没有 享受啊,我不管反正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情景扶贫干部已经司空见惯,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应对一线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策的 刚性约束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候为了把一个政策给老百姓 讲懂、讲通,可能会多次上门解释还得不到理解,“心酸”劲顿时涌上 心头。他们还要面对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长自己却没有时间照顾, 心中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

  “家常菜”中的“甜味”,浸润出扶贫干部工作的甘甜。“同志,谢谢你 的帮扶,今年我养了几十桶蜂蜜,种植了几十亩中药材,收成都还不 错,我没啥送的,送你几斤蜂蜜”。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一位扶贫干部 都很激动,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自己的帮扶工作终于有了成效,顿时 所有的辛酸都抛掷脑后。扶贫干部在走访帮扶过程中,与贫困群众建 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劳作、拉家常、谋产业、谈未来,这是多么和 谐的“一家人”,试问会有谁觉得扶贫工作辛苦?蜂蜜虽甜,但最甜的不 过人心。

  “家常菜”中的“苦味”,折射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你看,镇扶贫 干部又来我家了,我家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路虽然远,但他们每 个月都坚持来一两次”“你们要找哪位同志,最好是晚上来找他,白天 他都在村里”,诸如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脱贫攻坚工作苦不苦——苦, 最苦的莫过于扶贫干部,夏天走在 37 度的田间地头,在蚊虫肆掠的林

   中穿梭;冬天在零下几度的河水中赤脚过河,在冰天雪地中徒步前行;

  晚上不到 12 点以后绝不休息,饿了就吃方便面,只为让贫困户的信息 精准,再精准;通宵达旦的开会研究解决贫困户的困难的方式方法。

  “家常菜”中的“辣味”,品尝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责任。“你们俩先别吵 了,大家都是为了扶贫工作,你这样做有道理,他那样做也没有 错。”“请你把这份责任书签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出现, 不是因为两个扶贫干部的关系不好,争吵的目的都是为了早点给困难 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会为了一个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火药味十 足。为了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签订责任书是落 实各项工作的必要之举,特别是遇到棘手的问题,更是有不少扶贫干 部签订“辣味”十足的责任书,势要迎难而上。

  “家常菜”中的“咸味”,掂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分量。一道菜的好坏 不在于菜品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是否合口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 的扶贫干部没掂量扶贫工作的分量,随意添加“佐料”,导致“家常菜”无 人落筷。“你今天必须把这个算账明细表给我签了,你不签也得签,签 也得签”。这样的情景出现的几率应该很低,有的扶贫干部在基层开展 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缺乏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方法,一味的讲求 工作效率;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工作开展不了,还可能有损 党员干部形象。扶贫工作需要“掌勺人”掌握好盐的分量,还需要理论 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炒出合干部群众口味的“家常菜”,才能得到百姓 的认可、赞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信经过成千上万扶贫干部的不懈努 力,贫困群众将摘掉“贫困”帽子,在 20xx 年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 社会。最后用一句诗送给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者——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 4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 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 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 考。”

  在昨晚(6 日)播出的 TVB 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 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 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 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 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 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 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 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 12 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 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 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

  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 年, 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 182 户中,有 101 户是建档立 卡的贫困户,但到了 2020 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 3 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 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 Nico,Nico 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 2018 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 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 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 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 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 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 Nico 都记忆犹新。谢万举 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 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 10 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 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 们的现状。”

  Nico 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 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 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 “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 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 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 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 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

  从 2018 年到 2020 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 Nico 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 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 发 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 1.2 万元购买割 草机、钻孔机。

  面对 TVB 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

  乍洞村 100 多户分布在 14 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 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 通过挑着农产品走 7、8 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 40 万。谢万举和 Nico 二人 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 的家人也捐了钱, 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 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 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 Nico 的故事,“起初听他们 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 Nico 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 Nico 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 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 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 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 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 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 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 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 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 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 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xx 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 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 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 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 8 年, 全国有 300 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 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 1800 位扶贫干部、 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 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 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 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 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 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 3、4 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 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 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