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4 15:25:02 推荐访问: 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周肇峰 刘鸿 陈志燕 黄瑗 姚大奎 李斌

摘要:随着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规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知识产权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出发,总结了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部门设置、权责分配机制及人才建设等情况,并据此提出建议。同时,围绕知识产权的注册申请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就知识产权立项申报和申请前评估、查询检索和质量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分级管理制度及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激励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方向和路径的建议,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企业;
知识产权;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4;
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3)04-0001-06

0 引言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我国在2013年就发布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国家标准,但是伴随着世界竞争合作关系、我国司法制度和营商环境等变革,有必要且应当有目的地针对企业现状及时調整、改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大型民营企业,已经在国际商业竞争中愈发重视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体现的“话语权”作用。知识产权不仅体现在企业金融资产的属性层面,还是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通行证”。例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均各自建立有符合市场需求和管理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丁佐进[1]等分析了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精细化建设方面的做法,提出了建立高规格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并制定高价值专利培育流程和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议;
刘蓓[2]分析了在企业项目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问题,指出在企业专利管理意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应当重视研发专利检索、明确知识产权权属约定、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议,但是都没有提出比较系统的知识产权全盘化管理的建议,因此亟须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不同类型、规模及发展模式企业的新路径。

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概述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与管理对象的统一体[3]。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使命也有所不同,有的着眼于服务创新,有的力图防范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还有的争取知识产权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使企业知识产权利益最大化,从而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2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变缓。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加速,中国企业原有的人力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先后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幅提升[4-5]。

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呈现出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卡脖子”技术领域也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成为企业合理利用并产生价值的基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成为实现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离不开企业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和运营,这就需要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管理。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6]。

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建设

3.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现有模式

企业在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时,必须体现该部门在整个公司运作中的中枢作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接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参与公司研发、销售、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真正助推企业升级发展。由于发展阶段、规模及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各类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3.1.1 大型集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

国有、民营甚至合资的大型集团企业,在集团总部成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直属于总经理管辖,集团副总经理是企业研发创新及其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各项事务的首要负责人。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通常由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研发项目负责人、法务部门负责人、市场销售负责人、集团办公室主任等组成,独立行使如下职能:①企业知识产权总体规划;
②统筹规划集团专利、商标、版权及邻接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未披露的专有信息等各项知识产权权利类型;
③监督各项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章制度的实施,并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纠正或处罚;
④组织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参与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
⑤督促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对已具备申报条件的知识产权及时开展申请、注册工作;
⑥构建完善的商业秘密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商业秘密管理水平,包括商业秘密定密、保护措施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等;
⑦利用多元化数据库工具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监控网络;
⑧鼓励在集团中成立知识产权注册和保护的独立法人,进行单独核算。

3.1.2 中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

产业单一、规模不大的中型企业通常设置隶属于法务部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或专员,通常情况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其他法务人员同属于法务部门管理,甚至互有兼任。该模式有利于知识产权业务的开展和研发合作或服务合同的订立,并有利于法务人员随时监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但是,运用该种模式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研发部门的立项信息、研发进度和科研成果,不利于制定符合企业产品研发和实施总体规划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战略,因此难以保证知识产权管理所需要的经费和人员支持。

3.1.3 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

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高、机构精简的特点。對很多创业型、初创型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状况总体紧张,一时难以组建功能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小微型企业一般不会设立单独的知识产权部门,而是在研发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知识产权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协调研发和市场,管理企业的商业秘密,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登记和管理工作。也有企业在其他职能部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岗位开展上述工作,如办公室、综合管理部等。

上述模式便于知识产权注册管理和研发人员间专人专事的及时沟通,节省沟通成本,但是知识产权负责人员的级别或位阶较低,无法直接参与研发创新、企业决策,更无法全盘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难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全盘管理。

3.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权责的分配机制

权责明确是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管理覆盖企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周期,为确保相关决策的可执行性。首先,需要明确知识产权事务决策人员或建立决策机构,通过相关制度确保各项知识产权业务的决策权,特别是在决定权属、权利变更、权利行使等重要事项时,需要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决策。其次,作为知识产权事务执行部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岗位一般会被企业设置在产品技术研发部、法务部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工作层级低、不被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很难从全局把握工作。所以,企业在分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权责时,应更多地考虑“放权”,让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与执行,以及企业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事务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7]。最后,知识产权事务执行部门应与知识产权事务决策机构及各业务相关部门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会议或在销售和市场等业务部门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联络员,促进决策的高效执行。

3.3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

随着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利用程度较低,这与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密切相关。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流失严重等都是亟待得到解决的问题[8]。但是,对于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与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企业所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等,使其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场景下的知识产权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国家和企业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与培养。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企业除了可以从司法机关、专利事务所吸引人才,还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优选。2000年以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增设双学士学位班,陆续有部分学生同时具备理工科和法律的双重专业背景及能力,因此可以考虑从这一部分群体中挑选人才。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企业可以通过“内训+外训”双向加强人才培养输出。其中,内训方面,对全体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让每位员工具备遇到相关纠纷时分辨是否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能力;
外训方面,可为员工提供系统化学习甚至工作实践的机会,并鼓励员工考取专利代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增长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提升知识产权专业技能。此外,留住人才是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门槛较高,人员大多拥有理工科和法律双重背景,学历较高,对自身个人发展有一定追求。但由于企业通常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存在感不强,除日常文案工作之外,无法发挥其在企业创新发展、防止竞争对手侵权、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议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岗位相关员工的福利、晋升空间等方面予以关注,激励员工为岗位作出应有贡献。

4 持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路径

我国在2013年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上万家企业参照该标准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然而,该标准发布距今已有10年时间,世界竞争合作关系、我国司法制度和营商环境、企业整体科技和管理状况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现状调整、改进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

4.1 完善知识产权立项申报和申请前评估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是否需要申请和注册知识产权,进行什么形式的知识产权申请和注册,在哪些国家或者地区申请和注册知识产权,都需要进行知识产权的立项申报和申请前的评估。对知识产权立项申报和申请前评估,应当立足于知识产权的产出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后再开展工作。

专利申请是目前企业保护核心技术及产品的主要手段,专利的申请类型主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企业要根据不同的保护需求对技术及产品的专利申请类型进行选择。其中,待保护技术或产品的可专利性、申请目的及该技术或产品的商业价值为主要考虑因素。在研发的任一阶段均可开展专利申请工作,为防止竞争对手抢先申请,应尽早对准备产品化的技术方案进行专利布局。专利申请目标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的目标市场来确定,这样不仅可以在发现侵权时主动起诉,还可以在被诉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专利权为例,进行专利布局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专利布局时机、专利布局方向、专利布局的地域范围,以及专利布局类型、数量和保护范围。①专利布局时机。一般来说,申请专利越早越好。一般建议在项目确定后考虑专利申请,以防止他人抢先获得技术成果的权利,这就是进行专利布局的时机。但是,专利的保护期是有限的,通常最高为20年,对缺少竞争对手的企业而言,专利申请可以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申请时机,尽量延长技术成果的有效保护期。②专利布局方向。企业的需求不同,专利布局策略也不同。了解现有技术发展趋势和相关专利保护要点,从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专利规划与布局方向。对企业当前核心业务领域的产品或技术应重点布局,对计划拓展的新业务领域应提早布局,确保企业的专利布局方向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需求保持一致。③专利布局的地域范围。专利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应考虑企业产品的销售地点、生产地点和竞争对手的产销区域,及时、合理地开展专利布局。④专利布局的类型、数量和保护范围。考虑产品的创新和产品的时效性和销售量来布局专利的类型及保护范围。例如,产品销售周期短,主要创新点为产品外观的,可通过申请相关国家的外观专利赋予产品一定的保护空间和排他权利;
专利保护的范围应根据现有技术的披露和产品的创新程度,考虑如何进行专利布局及其申请数量。

此外,虽然专利的保护力度高,但是假如在专利公开之后,难以应用自身的方法监控竞争对手是否侵权,或是监控必须耗费大量财力,即使是工艺优秀且可以得到普遍维护的发明创造,都不推荐以专利申请的形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而优先考虑其他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例如对商业秘密、著作权等进行保护。

企业为更准确地预估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专利许可费收益及生产成本等各项和专利相关的收益和支出,有必要定期进行专业的财务分析。有时候成本分析报告的结论是得到别人的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比自身专利申请更经济。据此,可以通过引入专利权、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等方式,作为缩小企业间的技术差距、提升竞争能力、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4.2 完善专利查新检索和质量审查管理制度

专利情报分析在研发初期、重大项目研发及上市等关键时间节点能够起到重要的决策辅助的作用。通过专利情报分析可以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情况,跟踪技术发展动态,窥探竞争对手研发动向,确定具有潜在价值的研发方向,评估合作对象的研发实力并物色研发团队核心人员。因此,企业应对专利情报的利用予以重视。通常,专利情报分析的内容可以在专利检索分析报告中体现,帮助企业判断并调整研发方向,评估研发成果的自由实施度,并有效规避竞争对手的专利。查新检索是专利申请前常用的专利情报分析手段,是对照拟申请的技术方案,在申请专利之前从大量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中查找现有公开的类似技术方案的过程[6]。通过查新检索,能够帮助专利申请人更好地完善待申请专利的技术方案,帮助专利代理师更好地把握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专利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专利申请文本,一个好的技术或产品只有经过高质量的专利撰写才可能成为高价值专利。企业可以考虑依托代理机构的专利代理师的专业性,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针对技术方案进行沟通,挖掘潜在技术创新点,结合专利情报分析进行专利布局设计,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答复审查意见,指导专利维护与运营等。

鉴于此,企业应建立专利查新检索和质量审查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重视程度,规范操作流程,实现对专利保护方案、专利申请文件的质量监控,从而达到提升专利质量的目的。该制度应针对专利提案环节评定出的不同分级的专利,配合不同的查新检索和质量审查流程。其中,針对核心专利,由企业内部和代理机构共同开展全面的专利查新检索,并根据未来业务需要,对专利申请文本进行适于全球化申请的质量审查,针对分级一般的专利,可由代理机构进行常规的查新检索流程,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进行专利文本的质量审查等。

4.3 完善知识产权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在企业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专利管理常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专利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管理人才匮乏;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规模不断扩大,但专利申请支持资金有限;
三是企业员工专利保护意识逐渐提升,但无法获取有效的专利信息;
四是企业专利资产持续增长,但多数并未产生经济效益;
五是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专利维持年限普遍较短;
六是企业产品不断拓展,但无法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情况。

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提醒企业专利管理者,提升专利数量不再是专利管理的唯一目标。如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形成合理的管理资源配置,高效地完成专利管理任务,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为例,专利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包含专利分类管理体系和专利分级管理体系两个层面,二者既存在交叉点又存在差异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交叉点节约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利用差异性,发挥其各自在专利管理方面的优势作用,形成互补。对此,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选择技术、经济、法律3个核心维度对专利质量进行评价,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度。②通过甄选专利评价指标,以固定选项方式确定指标内容,从而减弱专利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③将专利分类分级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制度、形成标准,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通常,专利可以分为以下4个级别:①战略性专利。指那些基础的、超前或前沿的、原理性的发明,是技术和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发明应该在技术上能够实施,可以在较广泛的范围内有可靠的应用。这类发明,应分析技术发展速度及竞争对手情况,列入最高的优先级进行管理。②基础专利。基础专利也叫作基本专利,专利实施过程中,基础专利的所有人控制着从属专利所有人的专利实施,从属专利所有人如欲实施或向他人授予使用许可,必须事先征得基础专利所有人的同意,否则即构成对基础专利所有人专利权的侵犯。因此,基础专利也称 “主专利”“支配专利”,是企业或其竞争对手无法回避的专利技术,对于这些技术,企业应利用先申请制度尽早进行专利保护,获得市场支配地位。③普通专利。这类专利所涉及的技术不属于企业核心技术而是对已有技术的适应性的改进,或对已有产品基本功能的创新,企业自身仍旧会使用。相对竞争对手而言,该类型的专利具有技术或市场领先地位,企业对这类技术同样应当积极布局专利申请。④公共专利。这类技术是生产中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具有市场前景且有利可图,尽管有可能是企业本身准备淘汰的技术,但其他企业有可能会用到,因此该类型专利的申请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可用于阻碍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此项技术,也可防止竞争对手借此类专利技术打击自己,因而对于这类专利技术也需要积极地进行申请。对于一些与企业产品不相关的专利申请,则可以考虑获权后对外转让。

综上所述,专利分级管理相对于专利分类管理更为复杂和精细,是基于专利评价结果进行分级,进而采用不同资源投入等级、管理流程、运营模式等手段的重要参考依据。专利分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专利管理的效率、降低专利管理成本、优化企业的专利资产,是专利分类分级管理体系的核心。将专利分类分级管理以专利生命周期为时间线,结合公司各部门职能分工和专利管理工作流程,将管理工作融入专利提案、专利审查、专利结案、专利维护、专利运营等环节,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4.4 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和转化制度

有学者认为专利运营的概念与专利运用、专利实施、专利转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存在着较大区别,不能相互替代使用[6]。笔者认为在企业实际运营中,专利运营是通过对专利申请或专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实现专利技术价值或者效能的一切活动。

首先,企业应统一对专利运营的内涵外延的认识,将企业自身实施专利、许可或转让专利、运用专利投资融资等活动纳入专利运营和转化的管理中。

其次,企业可以结合专利分类分级情况制定运营策略。根据专利分类分级评估结果,可以对专利的价值或价格给出客观的评级,例如可以根据专利的属性,将具备转移转化价值的专利定级为高技术型专利、强保护型专利、高市场型/高活跃型专利,并在专利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等运营过程中为谈判价格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企业应建立专利价值评估的方法。在企业进行涉及专利运营的技术引进时,利用既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全面进行专利价值评估,避免买入低质量、低价值的专利,从而造成损失。

激励措施也是提高企业专利运营和转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建立从鼓励源头的专利产生到奖励专利技术实施的全流程激励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建设:①鼓励员工对创新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对专利提案和授权专利的发明人进行荣誉表彰和现金奖励,激励企业创新型人才积极投身于技术开发和承担项目;
②优化员工评价机制,在技术相关岗位员工績效评价中引入知识产权成果作为重要指标;
初创企业甚至可以考虑适当的股权激励。③丰富专利运用奖励手段,对于企业自主实施、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技术的,从收益中设定一定比例奖励发明人,在企业专利累积产出的情况下,设定专属奖项,对技术和发明人进行表彰。④对于处于侵权风险较高行业的企业,建立监控举报制度,调动市场相关员工广泛参与市场监控,提升企业防侵权能力。当然,在明确激励措施的同时,也应当明确相应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人员责罚标准,避免企业重要知识产权信息的泄密或被侵权等损失。

5 结语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商品和市场的竞争格局演变为知识产权的竞争格局,因此作为企业重要战略资源的知识产权资源,其管理体系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类型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剖析了现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中现存的制度僵化与组织关系灵活多变难以协调的弊病,提出通过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权责分配机制和赋予知识产权事务决策人员或决策机构以相应权利,指出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应当深入企业管理者内心,同时用好知识产权情报分析工具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6 参考文献

[1]丁佐进,洪佳,孙昕,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精细化建设[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19年),北京: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260-263.

[2]刘蓓,董莹,黄臻辉.企业项目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J].上海医药,2019,40(19).

[3]黄国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21(12):108-113.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国发〔2008〕18号[A].2008.

[5]中共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A].2021.

[6]顾兴伟.企业专利管理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7]胡允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能力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525-528.

[8]刘淑华,韩秀成,谢小勇.专利运营基本问题探析[J].知识产权,2017(1):93-98.

猜你喜欢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企业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22年3期)2022-08-12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企业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大众投资指南(2021年35期)2021-02-16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9期)2020-12-28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