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高职院校“耕读兴乡”路径分析与研究

农业高职院校“耕读兴乡”路径分析与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4 15:40:03 推荐访问: 耕读 路径 高职院校

余 乐

(1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25300,江苏泰州;
2 江苏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212000,江苏镇江)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耕读教育新的使命,涉农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耕读教育工作,还需要加快培育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然而,在涉农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毕业生“弃农”、课程内容“离农”、教学实践“背农”等问题,导致“耕读兴乡”的理论构想难以实现,不利于新时期涉农人才的培养及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农业高职院校“耕读兴乡”路径进行深入剖析,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人才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 “耕读”与“兴乡”的关系

“耕读”指的是一种半耕半读的教育方式,既要从事劳动生产,又要读书学习。溯源耕读文化可知,我国耕读文明源远流长,农耕中国的上层建筑和乡土知识在耕读之间相互融通演绎,而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耕与读的关系亦变动交叠,逐渐涌现出“耕读结合”“耕读传家”等思想理念。新时代下,耕读教育成为党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要求农业高职院校重视传承至今的耕读教育,发挥出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兴乡”指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口,急需农业高职院校找准教育工作重点,加快培育涉农人才,为“兴乡”提供助力。

由此可见,“耕读”与“兴乡”的关系密不可分。“耕读”是“兴乡”人才培育的手段,“兴乡”是“耕读”教育实施的目的。有关农业高职院校需要聚焦“耕读兴乡”理论构想,抓好现代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本土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新的耕读教育模式。

1.2 “耕读兴乡”的基本内涵

“耕读兴乡”,顾名思义,基于耕读教育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该理论构想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以素质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为导向的创新机制,通过多方协同、校企合作等,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耕读兴乡”特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劳动与学习相融。沿袭耕读文化而开展教育工作,既要加强劳动创造教育,又要加强读书理论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第二,生产与生活相辅。耕读教育中帮助学生体验劳动幸福感、满足感,明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体会生活的真谛美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文化传播与技术进步发展。第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融。新型“三农”人才的培育,需要聚焦做人和谋生两方面,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道德素养提升方面的耕读教育要求[1]。

1.3 “耕读兴乡”的重大意义

耕读教育工作深受党的重视,农业高职院校耕读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受关注,尤其“耕读兴乡”理论构想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耕读兴乡”的意义在于培育乡村所需的涉农人才。通过践行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耕读兴乡”理论构想,借助耕读文化发挥出育人功能与作用,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健全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耕读兴乡”的意义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耕读教育模式下,“耕读兴乡” 理论构想的实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涉农人才支撑,真正让学生走进农村、面向农民、改革农业,运用自身的所学所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2.1 涉农人才就业不对口,与“耕读兴乡”目标不契合

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存在就业不对口的问题,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就业岗位缺乏兴趣,更愿意去往大城市打拼,进入外企或者进入事业编制单位,导致涉农专业人才所学内容并不能充分应用到农村建设中,不契合“耕读兴乡”目标。该问题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首先,城乡统筹发展不均衡。由于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弱、物质生活保障低、产业经济发展不好等,城市工作机会多于乡村,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未来发展前景等,城市就业的选择结果更好,导致涉农人才外流。其次,就业能力与人才需求不匹配。部分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未能充分考量本土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涉农人才的教育工作存在滞后性,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不具备农村岗位所需技能,导致涉农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较差,未能达到“兴乡”的目的。最后,涉农人才对务农工作不满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务农是毫无发展的职业,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使一些涉农人才对于农村岗位工作不感兴趣,更是对乡村振兴缺乏热情,难以对从事农业生产产生情感认同[2]。

2.2 课程设置偏于重读轻耕,与“耕读兴乡”内容不相符

在涉农人才培育过程中,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都存在重读轻耕的问题。虽然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涉农人才被吸引走向乡村,但是经常出现学生“纸上谈兵”的现象,存在能说不能做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与课程安排不合理有关,忽视耕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技能本领不过关,极大地削弱了优质人才储备。具体而言,重读轻耕问题的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忽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锻炼身心素质、培养动手技能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常常存在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落后、课程内容僵化等现象,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变得形式化、边缘化。二是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有关农业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劳动和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仅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就是组织专业实习、倡导勤工俭学、安排爱心服务活动等,大大降低了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效能。

2.3 教育和产业系统相隔离,与“耕读兴乡”教学不适应

“耕读兴乡”理论践行中,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共同为耕读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撑。然而,教育和产业系统的隔离现象在涉农人才培养中并不少见。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例,其中涉及较多的利益参与者,如果设置实训基地,受到多方利益、权利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定位可能并不明确,就产生以“生产”为核心定位或者以“教学”为核心定位的教学基地,而且高职院校的公益性和合作企业的盈利性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实训基地建设中,企业需要提供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及流程管理人员等,高职院校则重点关注校企合作理念、方法、就业导向设置等。双方考虑的角度、利益因素不同,最终易导致双方博弈的产生,使得教育和产业系统相隔离,校企合作宣告失败,“耕读兴乡”路径难以走通。

3.1 树立“耕读兴乡”教育目标,培养知乡愁的“田秀才”

“耕读兴乡”理论构想下,“三农”人才的培育需要农业高职院校树立“耕读兴乡”教育目标,加强具有乡村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愿意为乡村作贡献,投入到“兴乡”的伟大事业中。为培养知乡愁的“田秀才”,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方面,实施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出人们的潜在能力,使人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可结合激励教育方式,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企业单位员工进校园授课、线上线下互动问答等,促使学生了解涉农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到自身专业使命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产生认同感,提高专业就业的方向感,激励自身进步学习,更好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另一方面,实施保障性措施。为解决涉农人才在“耕读兴乡”中兴趣不高、就业能力偏弱、薪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农业高职院校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为涉农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条件和就业环境、人际网络、薪资报酬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促使涉农人才愿意主动“兴乡”,成为乡村振兴所需的“田秀才”[3]。

3.2 优化“耕读兴乡”课程内容,培养懂乡知的“土专家”

首先,科学设计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劳动教育指示精神,加强富有劳动教育功能的课程设置,例如设置工匠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将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联结,丰富劳动课程内容的同时,更为科学地培养涉农人才专业,满足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教育教学要求,有效提高涉农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农村岗位的胜任力。其次,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采用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乡村振兴中所需的紧缺人才类型,并结合实际情况与“兴乡”制约因素,制定并实施可靠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最后,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结合时代特点与教学要求,积极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涉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重点加强涉农人才技能、知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培训,以适应乡村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懂乡知的“土专家”。

3.3 创新“耕读兴乡”教学模式,培养会乡技的“乡工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应该打造“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养会乡技的“乡工匠”。一是促进校企合作。在学校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真正让师生走近企业,参与劳动实践,加深自身对职业的体会。二是加强校乡联动。搭建互动平台,邀请乡村振兴中作出贡献的成功者走进教学课程,助力涉农人才的孵化,提高涉农人才的培育效果。不同于以往松散的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分隔式合作模式,通过带领涉农人才走进农村,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教学,利于提高耕读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乡企联合。开展场景化教学,以实践难题为引导,加强涉农人才的培育,同时建立相关实习基地,制定并落实“预订式”“定制式”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耕读兴乡”理论构想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在涉农人才培养、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耕读教育中的问题,可采用树目标、改课程、创模式等方法,加快培养知乡愁、懂乡知、会乡技的涉农人才,以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农业高职院校仍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耕读兴乡”的理论构想,大力开展耕读教育,解决人力资源不足难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劳动院校人才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