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明翰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古代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

古代诗歌教学的几点心得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4 16:00:04 推荐访问: 几点 几点建议 几点思考

柯慧明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歌是美的结晶:含蓄凝练,是它的语言美;
节奏韵律抑扬顿挫,是它的音乐美;
形象色彩缤纷竞呈,是它的绘画美;
意象多姿融合浑成,是它的意境美;
感情纯洁真挚,是它的精神美。学习古代诗歌,是学习我们民族语言精华的重要途径,是养成纯正文学趣味的重要方法,也是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教好和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

一、反复朗读 读悟一体

诗歌的意味,有很多都蕴含在韵律和节奏之中,不下一番涵泳的功夫,是无法深入领悟的。钱梦龙先生曾在谈文言文教学时回顾自己读书时的体会:“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学生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主动地找些选本来读……”钱先生的体会,是不少过来人的体会。可是,时下不少教师在讲诗词时忽略了读,却特别注重翻译,甚至让学生把一句句的翻译记下来,背熟,好应付考试,所以有不少学生本末倒置,背得出诗句的译文,却记不得原句。对此,金克木先生曾做过深刻的论述:“语言传达思想感情,本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翻译,但是文本和风格属于语言的表现形式,就很难,甚至于不可能换成另一种语文同样表达了。”他试将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译成:“月亮落下去,乌鸦叫起来,漫天撒开了无数片飞霜。江边有枫叶,渔船有灯光,陪我睡眠的却只有忧伤。”译笔不谓不好,但原诗那份含蓄朦胧之美已荡然无存。

教学诗歌,与其作破坏诗歌意境的翻译,还不如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古人读书有“口舌成疮”之说,这个好传统,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应该借鉴的。

当然,诗歌的读不应是机械识读,而是带着感情读,在理解中读、在读中理解,还要把握节奏韵律,读得摇曳生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能给学生作示范,又要善于指点,使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形成语感,“使其言若出吾之口”,在读中感悟,“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二、联想想象 领会意境

诗人将自己勃发的情思与客观物象融合,创造出一个个意象,而种种意象的融合便构成诗歌优美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诗人写成的文字是静止的、平面的,而其中蕴含的意境却是活动的、立体的、生机勃勃的。

学习诗歌要透过静止的文字感受到生动的意境,即“披文入情”,就非借助联想想象不可。如何行之呢?

首先,学生在了解和熟读全诗之后,让他们静下心来,在脑子里映现诗人描绘的艺术境界。以教学《伐檀》为例,诗中写劳动者的劳作只有“伐檀”“伐轮”“伐幅”等概括性叙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从伐木到造车的全过程:一群赤裸着脊背、光着双脚的穷苦汉子,先是钻进深山老林,拼力砍下一株株大树,除去枝杈,又合力将粗大的树杆拖到黄河岸边,经过锯、砍,将大树分解为不同用途的材料,有的曲以为轮,有的制成幅条……然后再精心组装,造成一辆辆车子。由于生活环境、阅历、个人修养的不同,不同学生对诗歌境界的映现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强求一致,只要他们想象合理,都应该加以鼓励。

其次,要由原诗的意象产生联想,生发出新的意味。诗人的情思虽是独特的,现代人也不大可能与古人有相同的经历,但我们仍可以凭借他们创造的意象赋予自己感受的意味,虽与诗人的具体心情或许不同,但情绪类型或能相通,藉此将作者原诗的意味作悄然转移,附着上自己的体验,学生既是诗作欣赏者,又是新的创造者。

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这种联想,可以脱离原诗的情境,生出新的意味。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三个意象来阐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就是如此。

三、以诗教诗 加深认识

教学一首诗,当然是以这首诗为重点,但也不要仅仅拘泥于一首,有时,由此及彼,以诗教诗,亦能达到加深认识的教学效果。

以诗教诗,可以解难析疑。重点难点的突破,如果只从正面剖析,没有比较,角度单一,往往难于留下深刻印象;
反之,有了比较,或多侧面分析,效果会更好。如,曹植《送应氏》有“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赤壁赋》有“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这些诗句都流露出感叹宇宙之无穷、人生之短暂的哀伤情绪。但相比较,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与上述诸人又有不同:人虽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人类却会永远延续下去,无有穷尽之期,与这亘古皓月同在。因此,张若虚比曹植诸人的眼光看得更远、更开阔,他从人类延续来观照宇宙,看到人类与宇宙同在,这是一个何等了不起的认识。

以诗教诗,触类旁通,扩大视野。诗人高妙的创作手法,层见叠出,但仍有规律可循,因此就某一首诗或一句诗生发开去,联类比照,往往能得到规律性的见解。如,讲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名句,仅就一句单独赏析,无非是说诗人用滚滚奔腾、无穷无尽的漫江春水比喻愁绪之大、之深、之无际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找出其他写“愁”的名句与之比较。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以白发喻愁绪,“愁”有了长度、色彩;
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这里“愁”有了体积;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愁”有了重量;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愁”又化成多種意象,充塞于每一块空间。诗人用作比喻的物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将“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物化,赋予种种形态,让人可见、可触、可估量。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联类比照,找出规律,学生触类旁通,开阔视野,比单纯在一句上反复咀嚼的所得,要多得多。

以诗教诗,认识诗人的胸襟怀抱。一首诗歌格调的高低,是诗人人品高下的再现。如果与其他诗人比较,其高下更易见。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人刻画自己的境况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应有的亲朋信息和慰藉是“无”,不该有的垂暮之年的漂泊无依偏“有”,苦况可谓无以复加。若与孟郊《秋怀》的“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相比较,杜甫诉苦是大笔写意,孟郊诉苦是工笔细描,艺术上各有胜长,可以引领学生感知。再如,还可联系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广博情怀,相较孟郊此诗中的只是一味为个人悲苦命运哭泣相比,诗人秉性境界的差别就可以让学生在这以诗教诗的教学中获得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多加留意、多加品味,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实验高中)

(责任编辑  张妤)

猜你喜欢诗教原诗意境我与诗教中华诗词(2023年2期)2023-07-31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培训部2021年秋季函授班招生启事中华诗词(2021年6期)2021-12-31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河北书画研究(2020年1期)2021-01-18峨眉山月歌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6期)2020-09-17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11-15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改诗为文三步走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7年48期)2018-01-19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明翰范文网 www.tealighting.com

Copyright © 2016-2024 . 明翰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翰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6031184号-2

Top